‧文:陶忠豪
悠游在視覺與聽覺的世界中
專訪名攝影師 阮義忠先生



一對Duevel Plants擺在客廳中央,卻不影響動線,巧妙的融入室內氛圍之中。在開闊的空間中,Plants不但完全發揮音場寬廣的優點,低頻量感竟然也十分充沛。


拉上喇叭後方的拉門,客廳後方立刻變成一間獨立起居室,可見阮先生空間規劃的靈活創意。現代感十足的plants與花鳥圖相襯,竟也美不勝收,毫不突兀。


一支望遠鏡遙望窗外的觀音山美景,後方以原木枝幹做成的木椅,造型渾然天成,完全脫俗於一般笨重的原木樹幹桌椅。這裡的每一件擺飾都透露著獨樹一格的氣質,而且都是阮先生親自挑選來的。



牆上兩幅黑白攝影,拍的是阮先生心中最美的台灣土地。簡潔的擺設,完全沒有刻意斧鑿痕跡,卻處處綻現機智創意。下方的橫幅字畫,還有聲音擴散功能。



音響系統雖然簡潔,但是擺設絕對不能馬虎,器材放置平台的尺寸完全依照LP唱盤與擴大機大小量身打造,可見阮先生對視覺美感的講究。



Consonance的Droplet CDP5.0 CD唱盤暱稱「水滴」,器材上的透明水滴擺設為原廠所附,雖是與調聲無關的裝飾品,但是在阮先生的精心擺設下,卻透露著一絲雅致禪意。



阮先生早在數年前就發現Consonance的設計潛力,如今證明眼光的確獨到。這款紫禁城Liu LP唱盤搭配自行研發的ST100唱臂以及Denon唱頭,不但造型出色、做工精緻,而且聲音表現也有極高水準。



Plants喇叭採用向上發聲設計,藉由上方兩顆圓球擴散聲波,設計理念突破傳統,而且造型宛如現代雕塑藝術。


阮先生聆樂風格廣泛,尤其關注非英語系音樂中被人遺忘的唱片珍寶,這類唱片許多從未有過CD發行,只能在茫茫二手黑膠碟海中搜尋。

光陰似箭,距離上一次採訪阮義忠先生,已是三年前的事了,不過當時言談的種種,在我心中卻依然歷歷如新,而且這記憶不只是聽覺的,同時也是視覺的。
我還記得那天下午,坐在光線灑落的素淨餐桌旁,邊聽阮先生暢談他的音樂歷程,邊聽他播放許多來自世界各地、聞所未聞的奇異音樂。眼前一對小巧的Rogers 3/5A老喇叭,搭配一旁來自北京的Consonance器材,唱出了超越喇叭體型的開闊樂音。高低錯落的器材擺設,透露著阮先生的精心安排;那一對由他親自設計、灌滿純白卵石的喇叭腳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人間仙境
從昔日回憶中醒來,踏進阮先生位於淡水山巔上的新居,迎面而來的午後日光,卻又立刻與記憶產生共鳴。滿室的柔和光線、素雅的室內氛圍,與阮先生從容爽朗的神態,都令我感到熟悉親切。不過觸目所及,卻是一片新意盎然。
音響評論員的直覺,引領我的目光落在客廳中央的Duevel Plants喇叭上,可是心神卻不聽使喚,被右方窗外的大塊景色所吸引。阮先生說天氣好時,放眼可以瞭望淡水河與觀音山景,但是今日午後氣溫驟降,山間飄 來茫茫白霧,卻是另一番悠遠飄渺的意境。此時耳際忽然傳來空靈琴音與女聲吟唱,開闊悠揚的音場空間,竟然不落痕跡的與窗外景色融為一體,只覺屋內、窗外, 界線頓時消失,天地蒼蒼,飄飄欲仙。
回過神來,我才發現那對Plants的妙用。這款喇叭的向上發聲設計與獨特的球型擴散裝置,本來就是營造360度龐大音場的能手,放在這個環境中,簡直是不二選擇。只是,我以往怎麼從未發現它的表現如此突出?

挑戰Duevel Plants
阮先生回想第一次見到Plants喇叭,是在一次音響展中。這對喇叭獨特的造型設計,立刻觸動了他的攝影家之 眼,只不過當時聽到的聲音奇差,高音尖銳不堪。一般音響迷聽到這種表現,恐怕都會退避三舍,但是阮先生不但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毅然將它迎娶回家。在阮先生 眼中,Plants不只造型漂亮,而且是一件勇於突破傳統的獨創設計品,他認為值得嘗試挑戰。
阮先生是如何整治這對喇叭的呢?觀察Plants的擺位,阮先生將它擺在聆聽空間的正中央位置,喇叭與前、後牆 的距離幾乎相等,左、右喇叭則拉得很開。我發現這對喇叭的接線從底部延伸出來之後,就直接被埋入地板中,完全無法再做移動,這樣該如何調整擺位呢?問過阮 先生之後,我才知道這個位置可不是隨便擺的。原來,在Plants進駐新居之前,阮先生已經先在新店住宅中聽過好一陣子,不斷嘗試擺位與器材、線材的搭 配,摸透了這對喇叭的脾性之後,移入新家才能迅速找到最佳擺位點。
事實證明阮先生的眼光正確。這對Plants不但音場廣闊深邃,而且定位精準,連低頻都十足充沛,鮮活的現場感油然而生。不過阮先生卻告訴我,他覺得現在的低頻還不夠完美,鋼琴表現也比不上他長期使用的Rogers 3/5A,言談之中,可以感受到他敏銳的聽覺感受力。

絕對的視覺潔癖
再看到這個聆聽空間。這裡的主要功能其實是客廳,不過擺在中央的喇叭非但不會阻礙行走動線,反倒像是拔地而起的 藝術雕塑,視覺效果獨特卻不突兀。拉開喇叭後方的隱藏拉門,客廳後半部頓時變成一間獨立起居室,左側的牆壁內竟然是衣櫃與洗手間,空間變化充滿意想不到的 創意。我心中猜想,這些巧妙設計必定是出自高人之手,但是沒料到阮先生告訴我,這裡的所有設計,從空間規劃到建材選用,全是他一手包辦。以前我只知道阮先 生是知名的攝影家、文字工作者,但直到今天我才發現,原來他也擅長室內設計的高手。阮先生說他早在十九歲時,就設計了台灣第一間有室內流水造景的咖啡廳, 資歷比時下許多年輕設計師還要老道許多。接下來,他準備挑選十處空間,展開一系列的室內設計案,把每一個案子都當作獨一無二的個人創作,最後拍下這些空間 的影像,集結成書發表。
身為影像工作者,阮先生對於視覺有近乎挑剔的潔癖。在這個不算小的居住空間中,打掃工作竟然全由他自己負責,室 內看不到一粒灰塵,就連大塊玻璃也不沾一絲污泥。不過環境整潔只是基本功,阮先生的視覺潔癖還延伸到空間中的每一處線條,以及每一件擺設的位置。可想而 知,一般音響室中礙眼的擴散板與雜亂的線材,當然不可能在阮先生的住所中出現。

視覺與聽覺皆美
極度講究視覺的結果,會不會犧牲空間的聲響效果呢?在阮先生的介紹下,我才發現這個素雅大方的客廳中,其實處處 暗藏著他對重播效果的重視。空間規劃上,喇叭四周刻意遠離側牆,先天上已經排除了牆面的聲波折射干擾。建材選用上,阮先生混合使用了木材、石材等多種建 材,避免單一材質對特定頻段造成影響。牆面上的大理石板是阮先生精選的頂級品,但是表面卻採用了霧面處理。他笑著回想,當時施工師傅聽到他的想法後簡直難 以接受,因為從來沒人把這麼高級的大理石磨成霧面的!最後,在他的堅持下,如此設計不但符合室內風格,聲響效果也比亮面大理石來得好。阮先生透露,喇叭背 牆橫置的長幅折疊書法作品,其實對聲波擴散也有幫助,顯然又是一項兼顧視覺與聽覺的巧妙布置。
仔細觀察阮先生的器材擺設方式,也可窺見他對視覺的講究。不同於一般音響迷的大陣仗系統,這裡的音響組合極為簡 潔,CD與LP唱盤都是Consonance產品,擴大機則是Audio Space的綜合管機。CD唱盤有專用落地腳架,LP唱盤與擴大機則擺在從牆壁延伸出來的平台上。令人驚訝的是,這兩個純白色壓克力平台的尺寸,竟然是專 為這兩款器材所量身打造。至於線材,則巧妙的收藏在牆角的瓦楞紙圓桶中。這些設施都不是什麼複雜工程,但是透過阮先生的巧思,卻能讓這些器材更加賞心悅目。
記得在阮先生位於新店的住宅中,他所使用的器材幾乎全是Consonance產品,而新居中的三件器材也都是大 陸生產。難道阮先生對大陸音響情有獨鍾?他告訴我,便宜、好聲是他挑選器材的標準,他不盲從高價精品,產地也非重點,但是造型絕對重要。他之所以選擇 Consonance的產品,就是基於這些原因。阮先生第一次見到Consonance,是在印尼的音響店中發現的,獨特而優美的造型,當然是吸引他的首 要原因。不過,他絕對非只重外觀而不在乎內涵。當時台灣尚未引進Consonance,為了一探這個品牌的來歷,他竟然親赴北京原廠拜訪,甚至還與老闆劉 先生與造型設計者石教授結為好友,深入瞭解Consonance的設計理念與製造水準。此等實事求是的精神,絕對比大多數發燒友還發燒!其實,從阮先生長 期訂閱各種音響雜誌,就可瞭解他對於音響的興趣,絕對不止於外觀而已。

沒聽過的音樂
音響之外,阮先生對音樂的執著更是驚人。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存錢買唱片,早年還常光顧本刊劉總編經營的普洛唱片 行。他開心的回憶到:「當時我的第一場攝影展海報,還曾經貼在普洛唱片行的門口呢!」如今,阮先生的唱片收藏已經超過萬張,但是他並不因此自滿,聆聽視野 反而更為寬廣,尤其對沒聽過的音樂特別好奇。
什麼是沒聽過的音樂呢?阮先生一連放了數張黑膠,張張都令我大開耳界。其中一張是英國黑人女歌手Joan Armatrading的「Walk Under Ladders」專輯,她的音樂節奏強勁,旋律感絕佳,原創性十足,風格與一般美國黑人音樂不同,在美國也只有一小群樂迷追隨。另一張女歌手 Morgana King的唱片,曲調是通俗的抒情爵士,不過優雅、神秘、飄渺的嗓音,卻有無比迷人魔力,讓人一聽難忘。這位歌手曾在「教父」一、二集中演出,電影雖然轟 動,但是她的演唱卻被大眾遺忘了。阮先生還放了一張義大利男高音Giuseppe di Stefano的唱片,他的演唱力拔山河、豪邁奔放,彷彿用盡生命在唱歌,豐沛的情感令人動容。他在一次演出中因故缺席,代打的年輕帕華洛帝則一炮而紅。 如今大家僅識三大男高音,卻忘了這位歌手的存在。在阮先生播放的音樂中,最有趣的要算是一張來自秘魯的黑膠。這張唱片在秘魯本地錄音壓製,樂手也名不見經 傳,不過錄音品質出奇的優異,音樂演奏也充滿生命力,內容比市面上僅有的幾張當紅南美洲音樂,更令人驚豔難忘。
我所聽到的這些唱片,全都是既獨特又好聽的音樂,沒有一張冷僻艱澀,但是如今卻都成了「沒聽過的音樂」。阮先生 感歎時下的大眾音樂品味,全都一窩蜂的盲從主流,豈知許多主流音樂都是靠炒作包裝崛起,音樂並不一定最好。反倒是真正珍貴的音樂,往往因為偏離主流市場, 難以銷售獲利而逐漸絕版,許多唱片甚至沒有發行過CD,自然逐漸被樂迷所遺忘。
我好奇這些音樂資訊從何而來?阮先生告訴我,尋找這些音樂沒有任何捷徑,唯有依靠大量聆聽,聽多了自然能夠分辨 音樂特異者。一旦聽到了特別的樂曲,他會立刻上網搜尋,並想盡辦法把唱片弄到手。像今天所聽的幾位樂手,阮先生幾乎都蒐齊了他們的所有唱片,對背景資料也 如數家珍。可見他聽這些音樂絕非因為一時好奇,而是真正深入聆聽,並且做過研究的。

追尋被遺忘的音樂珍寶
聆聽音樂時,我注意到了牆上一幅攝影作品,拍的是開闊的田園景觀。阮先生告訴我,照片中的地點是南投頭社村,那 是他所見過台灣最美麗的一塊土地,可惜如今鐵皮屋林立,美景早已被破壞殆盡。台灣曾經是這麼美的一個地方,但是在急速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卻往往失去了許多 真正珍貴的東西。音樂世界何嘗不是如此。在無窮無盡的唱片發行中,不知有多少音樂珍寶正在逐漸消逝。
阮先生說他一直希望寫一本有關音樂的書,記錄下他所發現的這些珍奇音樂。衷心期盼這個願望能夠成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io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