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詩樣般的時光博物館
要從什麼地方去了解時間?要怎麼去看待時光在一個地點的流逝與痕跡?鐘錶作品僅僅是一種時間產物,還是一種隨著文化演變的時光記錄者?是過去式,還是會不斷呼吸的時光之詩?在德國有千百個博物館,但有一個將成為其中另一道獨特的風景。
文、攝影◎Laura Lan 圖片提供◎格拉蘇蒂原創、Atelier brückner gmbh
在瑞士遍佈的鐘錶博物館進去後幾乎都是觀看一堆錶以及一堆鐘的結果,如果不是對這些東西有興趣,恐怕也不會讓人想要在裡頭逗留太久。這些鐘錶博物館只有館藏豐富或有趣與否的差異,但在設計的觀點上都是大同小異,即使有外觀吸引人的博物館設計,但終究也就是如此而已,說到這一點倒像是讓人想起上一期張永和提到北京建築現況的言論。
今年五月份在格拉蘇蒂的鐘錶博物館正式開幕,距離博物館原址為1878年成立的鐘錶學校已經130年,這個位置曾經培養出當地的製錶師,一個這樣的小鎮幾乎每一個鎮民都從事製錶行業,這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極為少見,也屬特殊。如果對於鐘錶產業並沒有接觸或直接興趣的人,對於一個鐘錶博物館會持有什麼樣的態度?這一點在我出發前反覆的思索著。畢竟熟知鐘錶產業多年,由我來看一個鐘錶博物館並不能完全的擺脫職業的慣性,但德國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還是打破了我事前對它的想像。
製錶大師奠定起匹敵瑞士的精湛工藝
提到鐘錶不可能不在第一時間想到瑞士,因為這個精密產業幾乎成為巧克力之外,瑞士的代名詞之一。瑞士的製錶由來其實來自於法國因戰爭落難的工藝師們,沿著阿爾卑斯山逃探到瑞士山區,寒冷冰凍的冬天無農可務便發展了這個需要長期時間與手工的製錶產業。這些機械製錶也影響了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比如中國、比如德國。在19世紀那樣的年代,甚至更早,從英國幾個重要的製錶大師,接著法國,接著瑞士,在德國也是由幾位著名製錶大師影響著這個國家的製錶產業。
製錶在德國來說是普遍性的嗎?嚴格說來,近代的德國的確有許多家錶廠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從西德到東德,但卻有一個只有3700人口的小鎮——格拉蘇蒂(Glashutte)讓德國製錶可以在競爭激烈的機械錶產業中,以德國之名在世界上被人們認可。常常也有人問,德國錶與瑞士錶最大的差異何在?這一點從歷史上看來,所有的懷錶時代,不論國家的所有作品追求華麗與精緻的風格幾乎是概念一致的,最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工藝品只有貴族才有能力擁有,且在這樣的時期要將製錶工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從19世紀初期的懷錶製品看來,德國與瑞士製錶幾乎都是以追求複雜精緻或華麗藝術兩方面的呈現為主,只是在德國製錶中更多是複雜工藝的追求,在裝飾方面也以金雕為主。
近十年來格拉蘇蒂地區的腕錶晉身為與瑞士可共同競爭的機械精緻腕錶,集團經營的結果對此當然幫助很大,但如果回顧歷史,1778年,三位來自德勒斯登極富遠見的製錶大師(Ferdinand Adolph Lange、Adolf Schneider、Moritz Grossmann),將製錶的知識與技能帶到了格拉蘇蒂,Ferdinand Adolph Lange後來建立了工業化的製錶流程,並且對於零件合金改良有著極大的貢獻,爾後Moritz Grossmann更在1878年在此地創立了德國第一間製錶學校,這些都是發展出德國製錶業非常重要的關鍵。
用一座博物館寫下德國的製錶歷史
如果我們不將眼光放在太商業的領域來看,針對文化、歷史而言,這個四面環山的小鎮中19世紀曾經發展出盛行的鐘錶事業,至今也有許多懷錶、座鐘與海事鐘、機動車儀表等作品留下,從這些作品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地區的人文歷史變遷,特別是位於東德Saxon地區這樣特別的地方。
在德國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裡,我們透過線形年表的規劃方式,從16世紀開始去了解這個城鎮如何從冶煉鐵礦的山城,轉化為精緻製錶的小鎮。舊世紀的懷錶作品在燈光幽黃的空間,伴隨著珍貴的文獻如同藝品般的展示著,空間的劃分讓每一個年代與主題清晰且容易進入,在挑高的房間裡(這棟博物館乃19世紀留下的原始建築)架出了另一個「光之屋」:會發光的小房子開了無數的窗,窗內展示的是多樣製錶工具,屋中屋的設計讓空間多了趣味的使用,展示櫃本身就是一個空間的裝置藝術呈現,而展覽品更在這個裝置中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
40、50年代戰爭影響到格拉蘇蒂地區的,除了戰爭的毀壞之外,還有製錶產業的剝離崩解與大一統。本來百家爭鳴、廠家集中的格拉蘇蒂,戰爭時期轉為製作軍用儀器及軍錶,戰爭過後卻又因為共產主義的中央政權,所有各自發展的製錶廠被迫收為中央國有(當時簡稱為GUB),因為共產世界與外界的隔離,因此格拉蘇蒂出品的鐘錶作品想當然爾的只能供給同為共產世界的區域與國家。這樣的情景一直到柏林圍牆倒塌,所有被併為國營的鐘錶品牌又各自恢復民營形式,但不是每一個品牌都如此幸運的可以得以重生。
一個戰爭怎麼樣去影響一個國家的工藝產業?從來沒有去認真了解過戰爭對我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否因為我們都太過幸運,就像村上春樹形容他人(指二戰前出生)看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多半帶點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解與莫名,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對於物質對於自由與自我的解放與追求。德國對於戰爭的反思竟然也可以從一個鐘錶博物館裡觀察到,這一點倒是我現在才發現並且為之印象深刻的。
如同前所提及,戰爭對於東德Saxon地區影響頗巨,在這個鐘錶博物館裡呈現了許多不同於其他鐘錶博物館的人文氛圍。其中一個房間時間規劃在40至50年代的格拉蘇蒂地區製錶狀態,毫不保留地將戰爭本身的殘酷與對於地方產業的影響呈現在大眾面前,一張張大幅的戰爭困難慘痛的照片,一個個經歷過戰爭的平民在電視牆上平靜的訴說著過來路,沒有人可以想像,想要復興這樣一個小鎮的產業曾經經歷怎樣的創痛。並沒有太多濫情的情節與安排,冷靜的言語訴說著過往時日,張張黑白的舊照片,對照著櫥窗展館中的鐘錶作品,未曾歷經那樣的變動,我們也從展場中創造的氛圍也能感同身受。而代表60年代的展示廳裡,則陳設出一個典型的60年代客廳間,有機設計風格的傢具與燈具,電視機裡正播放著手錶的廣告。牆上的夾報是模擬復刻(或是原版呈現卻保持如新?)當年的新聞情景,我們甚至可以從牆上把夾報取下閱讀已經過去數十年,但確歷歷在目的每一條新聞。
抽象時間的藝術詮釋
格拉蘇蒂博物館請到德國空間設計公司Atelier Brückner(曾為德國各地博物館設計展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也出自其手筆)操刀,重建工程歷時兩年,其中每一項工程接由德國當地包商進行。對於Atelier Brückner的設計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館是一個讓人可以馬上進入展館想要呈現的事件,並且親身經歷數小時的完整空間,像鐘錶這樣較少人有興趣關心的冷門領域,要將鐘錶博物館設計出具有閤家參觀兼具教育、研究用途特質並不容易。以時間、年代為展場動線的主軸,從歷史、製錶器具、格拉蘇蒂製錶學校文獻等出發,展館盡可能展現出博物館應有的深度含量,眾多歷史文獻、完整鐘錶作品,都容易讓人在參觀中領悟鐘錶製作對於格拉蘇蒂地區的重要性。
空間明亮且以各種不同的陳列媒體,讓參觀路線可透過不同的展示櫥窗、方式的呈現,在漫長仔細的參觀中不致產生疲倦感。利用各種多媒體的互動設計,讓觀者可以透過操作去了解機械鐘錶的名詞解釋、機芯內部之美,同時也透過手動的過程中,讓觀者更容易吸收展館內容。曾經看過多處的鐘錶博物館,格拉蘇蒂博物館融合了歷史的資源,卻用當代的設計方式,巧妙地用更摩登的語言訴說一個屬於鐘錶的主題故事。展館動線到最末,保留建築物古老樑柱的小廳以投影片投射出芭蕾舞動影片,緊接著長廊上以一排節拍器拍打的聲浪結束整個參觀的旅程,這樣的安排充滿了詩意與對抽象時間的藝術詮釋,也是我對這個博物館最滿意之處。
從世界的角度重新理解鐘錶
由格拉蘇蒂當地政府、瑞士鐘錶集團Swatch Group支持,並由旗下格拉蘇蒂原創(Glashütte Original,共產時期國營GUB即為其前身)全力主導策劃的德國格拉蘇蒂博物館,由格拉蘇蒂原創品牌買下建築物,並由前二者組成共同基金會預備永續管理此一博物館。研究這個博物館的背景雖然為集團或是單一品牌在背後支持著,但展館中超過400枚以上的鐘錶作品多來自於格拉蘇蒂當地政府捐展,而且品牌並不侷限在單一品牌,而是將格拉蘇蒂當地從古至今的精彩作品一一呈現,投下了七百萬歐圓的博物館計畫,從我這樣一個老練的觀者看來,十分成功的將格拉蘇蒂當地製錶歷史與特徵展現完整。
經歷了百年的興衰,格拉蘇蒂區域的製錶工藝要在這個博物館的成立,從一個觀光性質的博物館,延展到大眾對於當地歷史文化的認識,不但延伸了從德勒斯登區域觀光的一個有趣景點,更對當地重所期盼的復興景況賦予了光明的前景。鐘錶產業從中古世紀城市裡的第一個鐘塔開始,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更何況是像格拉蘇蒂這樣一個百年來皆以製錶為城鎮重心的地點?關於人文、歷史與藝術,我們可以從鐘錶世界出發的理解其實很寬廣。●
在瑞士遍佈的鐘錶博物館進去後幾乎都是觀看一堆錶以及一堆鐘的結果,如果不是對這些東西有興趣,恐怕也不會讓人想要在裡頭逗留太久。這些鐘錶博物館只有館藏豐富或有趣與否的差異,但在設計的觀點上都是大同小異,即使有外觀吸引人的博物館設計,但終究也就是如此而已,說到這一點倒像是讓人想起上一期張永和提到北京建築現況的言論。
今年五月份在格拉蘇蒂的鐘錶博物館正式開幕,距離博物館原址為1878年成立的鐘錶學校已經130年,這個位置曾經培養出當地的製錶師,一個這樣的小鎮幾乎每一個鎮民都從事製錶行業,這在任何一個地區都極為少見,也屬特殊。如果對於鐘錶產業並沒有接觸或直接興趣的人,對於一個鐘錶博物館會持有什麼樣的態度?這一點在我出發前反覆的思索著。畢竟熟知鐘錶產業多年,由我來看一個鐘錶博物館並不能完全的擺脫職業的慣性,但德國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還是打破了我事前對它的想像。
製錶大師奠定起匹敵瑞士的精湛工藝
提到鐘錶不可能不在第一時間想到瑞士,因為這個精密產業幾乎成為巧克力之外,瑞士的代名詞之一。瑞士的製錶由來其實來自於法國因戰爭落難的工藝師們,沿著阿爾卑斯山逃探到瑞士山區,寒冷冰凍的冬天無農可務便發展了這個需要長期時間與手工的製錶產業。這些機械製錶也影響了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比如中國、比如德國。在19世紀那樣的年代,甚至更早,從英國幾個重要的製錶大師,接著法國,接著瑞士,在德國也是由幾位著名製錶大師影響著這個國家的製錶產業。
製錶在德國來說是普遍性的嗎?嚴格說來,近代的德國的確有許多家錶廠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從西德到東德,但卻有一個只有3700人口的小鎮——格拉蘇蒂(Glashutte)讓德國製錶可以在競爭激烈的機械錶產業中,以德國之名在世界上被人們認可。常常也有人問,德國錶與瑞士錶最大的差異何在?這一點從歷史上看來,所有的懷錶時代,不論國家的所有作品追求華麗與精緻的風格幾乎是概念一致的,最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工藝品只有貴族才有能力擁有,且在這樣的時期要將製錶工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從19世紀初期的懷錶製品看來,德國與瑞士製錶幾乎都是以追求複雜精緻或華麗藝術兩方面的呈現為主,只是在德國製錶中更多是複雜工藝的追求,在裝飾方面也以金雕為主。
近十年來格拉蘇蒂地區的腕錶晉身為與瑞士可共同競爭的機械精緻腕錶,集團經營的結果對此當然幫助很大,但如果回顧歷史,1778年,三位來自德勒斯登極富遠見的製錶大師(Ferdinand Adolph Lange、Adolf Schneider、Moritz Grossmann),將製錶的知識與技能帶到了格拉蘇蒂,Ferdinand Adolph Lange後來建立了工業化的製錶流程,並且對於零件合金改良有著極大的貢獻,爾後Moritz Grossmann更在1878年在此地創立了德國第一間製錶學校,這些都是發展出德國製錶業非常重要的關鍵。
用一座博物館寫下德國的製錶歷史
如果我們不將眼光放在太商業的領域來看,針對文化、歷史而言,這個四面環山的小鎮中19世紀曾經發展出盛行的鐘錶事業,至今也有許多懷錶、座鐘與海事鐘、機動車儀表等作品留下,從這些作品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地區的人文歷史變遷,特別是位於東德Saxon地區這樣特別的地方。
在德國格拉蘇蒂鐘錶博物館裡,我們透過線形年表的規劃方式,從16世紀開始去了解這個城鎮如何從冶煉鐵礦的山城,轉化為精緻製錶的小鎮。舊世紀的懷錶作品在燈光幽黃的空間,伴隨著珍貴的文獻如同藝品般的展示著,空間的劃分讓每一個年代與主題清晰且容易進入,在挑高的房間裡(這棟博物館乃19世紀留下的原始建築)架出了另一個「光之屋」:會發光的小房子開了無數的窗,窗內展示的是多樣製錶工具,屋中屋的設計讓空間多了趣味的使用,展示櫃本身就是一個空間的裝置藝術呈現,而展覽品更在這個裝置中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
40、50年代戰爭影響到格拉蘇蒂地區的,除了戰爭的毀壞之外,還有製錶產業的剝離崩解與大一統。本來百家爭鳴、廠家集中的格拉蘇蒂,戰爭時期轉為製作軍用儀器及軍錶,戰爭過後卻又因為共產主義的中央政權,所有各自發展的製錶廠被迫收為中央國有(當時簡稱為GUB),因為共產世界與外界的隔離,因此格拉蘇蒂出品的鐘錶作品想當然爾的只能供給同為共產世界的區域與國家。這樣的情景一直到柏林圍牆倒塌,所有被併為國營的鐘錶品牌又各自恢復民營形式,但不是每一個品牌都如此幸運的可以得以重生。
一個戰爭怎麼樣去影響一個國家的工藝產業?從來沒有去認真了解過戰爭對我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否因為我們都太過幸運,就像村上春樹形容他人(指二戰前出生)看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多半帶點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解與莫名,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對於物質對於自由與自我的解放與追求。德國對於戰爭的反思竟然也可以從一個鐘錶博物館裡觀察到,這一點倒是我現在才發現並且為之印象深刻的。
如同前所提及,戰爭對於東德Saxon地區影響頗巨,在這個鐘錶博物館裡呈現了許多不同於其他鐘錶博物館的人文氛圍。其中一個房間時間規劃在40至50年代的格拉蘇蒂地區製錶狀態,毫不保留地將戰爭本身的殘酷與對於地方產業的影響呈現在大眾面前,一張張大幅的戰爭困難慘痛的照片,一個個經歷過戰爭的平民在電視牆上平靜的訴說著過來路,沒有人可以想像,想要復興這樣一個小鎮的產業曾經經歷怎樣的創痛。並沒有太多濫情的情節與安排,冷靜的言語訴說著過往時日,張張黑白的舊照片,對照著櫥窗展館中的鐘錶作品,未曾歷經那樣的變動,我們也從展場中創造的氛圍也能感同身受。而代表60年代的展示廳裡,則陳設出一個典型的60年代客廳間,有機設計風格的傢具與燈具,電視機裡正播放著手錶的廣告。牆上的夾報是模擬復刻(或是原版呈現卻保持如新?)當年的新聞情景,我們甚至可以從牆上把夾報取下閱讀已經過去數十年,但確歷歷在目的每一條新聞。
抽象時間的藝術詮釋
格拉蘇蒂博物館請到德國空間設計公司Atelier Brückner(曾為德國各地博物館設計展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也出自其手筆)操刀,重建工程歷時兩年,其中每一項工程接由德國當地包商進行。對於Atelier Brückner的設計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館是一個讓人可以馬上進入展館想要呈現的事件,並且親身經歷數小時的完整空間,像鐘錶這樣較少人有興趣關心的冷門領域,要將鐘錶博物館設計出具有閤家參觀兼具教育、研究用途特質並不容易。以時間、年代為展場動線的主軸,從歷史、製錶器具、格拉蘇蒂製錶學校文獻等出發,展館盡可能展現出博物館應有的深度含量,眾多歷史文獻、完整鐘錶作品,都容易讓人在參觀中領悟鐘錶製作對於格拉蘇蒂地區的重要性。
空間明亮且以各種不同的陳列媒體,讓參觀路線可透過不同的展示櫥窗、方式的呈現,在漫長仔細的參觀中不致產生疲倦感。利用各種多媒體的互動設計,讓觀者可以透過操作去了解機械鐘錶的名詞解釋、機芯內部之美,同時也透過手動的過程中,讓觀者更容易吸收展館內容。曾經看過多處的鐘錶博物館,格拉蘇蒂博物館融合了歷史的資源,卻用當代的設計方式,巧妙地用更摩登的語言訴說一個屬於鐘錶的主題故事。展館動線到最末,保留建築物古老樑柱的小廳以投影片投射出芭蕾舞動影片,緊接著長廊上以一排節拍器拍打的聲浪結束整個參觀的旅程,這樣的安排充滿了詩意與對抽象時間的藝術詮釋,也是我對這個博物館最滿意之處。
從世界的角度重新理解鐘錶
由格拉蘇蒂當地政府、瑞士鐘錶集團Swatch Group支持,並由旗下格拉蘇蒂原創(Glashütte Original,共產時期國營GUB即為其前身)全力主導策劃的德國格拉蘇蒂博物館,由格拉蘇蒂原創品牌買下建築物,並由前二者組成共同基金會預備永續管理此一博物館。研究這個博物館的背景雖然為集團或是單一品牌在背後支持著,但展館中超過400枚以上的鐘錶作品多來自於格拉蘇蒂當地政府捐展,而且品牌並不侷限在單一品牌,而是將格拉蘇蒂當地從古至今的精彩作品一一呈現,投下了七百萬歐圓的博物館計畫,從我這樣一個老練的觀者看來,十分成功的將格拉蘇蒂當地製錶歷史與特徵展現完整。
經歷了百年的興衰,格拉蘇蒂區域的製錶工藝要在這個博物館的成立,從一個觀光性質的博物館,延展到大眾對於當地歷史文化的認識,不但延伸了從德勒斯登區域觀光的一個有趣景點,更對當地重所期盼的復興景況賦予了光明的前景。鐘錶產業從中古世紀城市裡的第一個鐘塔開始,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更何況是像格拉蘇蒂這樣一個百年來皆以製錶為城鎮重心的地點?關於人文、歷史與藝術,我們可以從鐘錶世界出發的理解其實很寬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