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Money+理財家提供

你是否問過自己:擁有多少錢就能無後顧之憂,心裡就會覺得比較「踏實」、「安心」?

過去,社會上只會聽到「中年焦慮」這個名詞。因為人一旦進入中年,才會驚覺自己不再年輕、體力衰退,但家庭責任卻還沒卸下,此時,人生未來、妻兒老小,怎能不焦?如何不慮?
但曾幾何時,現在的年輕人也開始很焦慮。根據《Money+》月刊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的《上班族財富期望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8成6的民眾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焦慮,其中,20歲至30歲是焦慮指數最高的世代,其次是31歲至40歲。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分析,全球一起搶飯碗的效應,對於初入職場、專業能力與競爭力都在起步階段的6年級後段班與7年級生最不利,他們面臨的是低起薪與凍薪年代,台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跟過去相較,不升反降,平均只有25,000元。

「財務焦慮幾乎是全民問題,」天主教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楊聰財表示,他在門診增加人數中發現,國人財務焦慮的年齡也是呈現「M型化」,愈年輕,或年齡愈長,財務焦慮的比例就呈現遽增狀態。

通膨、賺錢機會少 是焦慮主因
8成6的民眾都有財務焦慮,這是很嚴重的現象。從調查中發現,物價上漲(72%)、沒有更多的賺錢機會(46%)是造成民眾財務焦慮的前兩大主因。對此,吳睿穎的解讀是,各國都有面臨物價上漲問題,但台灣民眾對物價最感焦慮的主因是:我們的「薪水不漲」。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去年台灣企業平均盈餘成長6%,但民眾平均薪資只增加657元,如果以平均薪資36,000元計算,等於薪資漲幅不到2%,當薪資漲幅追不上物價漲幅時,荷包自然大幅縮水。

平均要有3300萬元才能不焦慮
通貨在膨脹、養老沒保障,似乎成了大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到底要擁有多少錢才能不焦慮?根據調查顯示,要讓自己心安的金額竟然也呈現「M型」化:有26.5%的人認為,1千萬元就能消除焦慮感,但有2成的人卻需要1億元才能不焦慮。如果再將參與調查的人數所勾選的不焦慮金額予以分析,平均每人希望要有3,294萬元。

若進一步與性別交叉分析,男性不焦慮的數字是3,772萬元,女性是2,881萬元,或許反映出男性仍被期待是家計主要負責者有關,因此不焦慮的金額也比女性高出一大截。

若以年齡來看,36~40歲需要的金額最低,約2,607萬元,而41~45歲需要的金額最高,約4,561萬元。吳睿穎認為,36~40歲是職場的黃金時期,職級及收入都已達到相對高峰;但是41~45歲是開始面臨職場發展瓶頸,以及需要開始籌措退休金的階段,因此需要更多的金錢才能減輕焦慮感。

34%民眾處於重度焦慮狀態
人有兩隻腳,但是錢卻有四隻腳,雖然受訪民眾對於財務安全目標的期望金額平均是3300萬元,但是期望往往與現況存在著落差。目前有4成受訪民眾的財富淨值(資產減去負債)是負數,也就是仍在負債中;而有39%的人只擁有50萬元;整體平均財富淨值也只有131萬元,這也意謂著期望金額與目前實際金額還有大約3,100萬元的極大落差。

我們再看民眾期望的財富金額與實際擁有的財富淨值相差多少倍?(即期望財富金額/目前財富淨值),這個數值如果等於1或是小於1,表示完全不焦慮,因為期待財富已經等於或是小於目前財富淨值;反之數字愈大,表示焦慮程度也愈大,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民眾的財務焦慮指數。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34%的民眾目前處於重度焦慮狀態(51倍以上),近18%的人為輕度焦慮(2~5倍),完全不焦慮(1或小於1倍)則是18%,整體來看,受訪民眾的平均焦慮指數達23.09倍,若進一步交叉分析,男性的焦慮指數平均是26.2倍,女性為22.04倍,都屬於中度焦慮狀態。

靠存款解決焦慮 成功機率低
想要擺脫財務焦慮,就得想辦法賺到足夠的錢。根據調查,近45%的民眾希望靠努力理財來消弭焦慮。但是許多人是「有想法卻沒辦法」,因為從調查顯示,有高達27%的民眾完全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而有近43%的人則是靠台幣存款,其次則是透過投資型保單(28%),至於風險較高的股票與基金則僅各占19%與18%左右。

《聰明女人學投資》的作者先鋒基金平台董事長林寶珠表示,如果物價漲幅超過存款利率,那麼把錢存銀行,拿到的利率等於是「負利率」。想靠存錢就可以存到能消弭焦慮感的平均3千多萬元,除非是超高薪一族,否則成功機率相當低。

至於第二名的投資型保單,本質仍是以保險為主、投資為輔,如果希望買投資型保單而致富,投資人自己要有很高超的選基金功力,否則也是緣木求魚。

當然,一談到投資理財,對許多人來說就有門檻,不僅是知識的門檻,也有資金門檻。在受訪民眾中,有近56%的人認為,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是「可用來投資的金錢不足」;另有30%的人則認為「理財知識不足」最難以克服。

將焦慮化為未來享受自由的動力
確實,錢不夠,怎麼投資?不過,「有沒有錢」完全看自己的心態及決心。林寶珠認為,超過5成的人雖然認為累積財富最難克服的是「可用來投資的錢不夠」,但這只是替自己找藉口。

楊聰財也補充說,財務焦慮要從正、反兩面來看,適度的焦慮不是件壞事,因為可以刺激賺錢動力,但若是現實與期待無法達成平衡而焦慮,就會影響生活。因為現實世界絕不是錢愈多、愈快樂,重點是錢夠用,焦慮感就能大幅減輕。

《你擁有多少錢才夠?》作者、也是金錢心理醫師的柯萊納(Pamela York Klainer)表示,你擁有多少錢才夠指的是,如果不再追求專業成就,你需要多少錢才放心,這筆資金能夠補償辛苦建立的人際關係、並且能讓自己覺得快樂、聰明、成功、能幹,能夠掌握一切。只要將期待的金額與個人價值觀相連結之後,就能清楚掌握讓個人不焦慮的金錢數字。

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財務完全不焦慮,恭喜你!但如果你也屬於財務焦慮的一員,那麼從現在開始坦然面對吧!




‧更多文章內容,請至Money+理財家網站:http://www.moneyplu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p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