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看藝術節的品牌經營
二○○八年五月,第六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TIPC)即將展開,在這樣不景氣的年代,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能以民間主辦之姿,昂首走過十八年,格外引人注目。台北打擊樂節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典型,幾乎無法被複製拷貝的品牌呢?本文藉由TIPC的創立過程、內在特色與故事,探討藝術節品牌經營的成功模式。
朱宗慶打擊樂團
5/25 14: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INFO 02-28919900轉217

‧文字:林宜平(註)、盧家珍
三十多年前,「藝術節」這個名詞在台灣還很罕見。一九八○年代,沸騰的股市,將經濟發展到最高點;戒嚴令的解除,將政治改革推向民主;許多藝文團體紛紛在此時成立,兩廳院的誕生,更宣告了台灣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此時,一些經紀公司開始以「藝術節」為名,邀請知名藝術家來台演出;之後,「藝術節」變成一門顯學,從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藝術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樣熱鬧的榮景,在二○○七年被投下了一顆震憾彈──擁有十二年歷史的宜蘭國際童玩節宣布停辦!霎時之間,各藝術節無不引以為鑑,強化文化深層意涵並積極創新,就怕重蹈「品牌老化」覆轍。二○○八年五月,第六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TIPC)即將展開,在這樣不景氣的年代,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能以民間主辦之姿,昂首走過十八年,格外引人注目。

藝文品牌的形成
藝文團體絕對是自有品牌,有絕佳的「產品」設計研發能力,甚至不太過問投資報酬率,只求完美精采的演出呈現。對於「藝術節」而言,要建立品牌形象,定位則是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即便是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香港藝術節,每十年也會檢視一下市場區隔狀況。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認為,一個推廣題材如果和地方人文缺乏關聯,一但別的競爭對手加入,提供更精采的節目,再好的活動都會像童玩節一樣失去魅力,最後黯然收場。

那麼,台北打擊樂節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典型,幾乎無法被複製拷貝的品牌呢?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創意副總林宜平說:「我們必須承認,台灣並不具備深厚的文化國力,即使我們有引以為傲的文化傳統,要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音樂節,困難是絕對可預見的。在無前例可循的狀況下,我們有計畫地營造台灣打擊樂的感動,創造一個在東京、紐約、巴黎、維也納也很難產生的經營模式。」

一九八二年,打擊樂家朱宗慶自維也納學成歸國,開啟了打擊樂從邊緣到核心、從陪襯到領銜的顛覆傳奇。一九八六年,他創立台灣第一支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JPG),而當國人漸漸接受且喜愛打擊樂時,他於一九九二年創辦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自基礎教育來推廣打擊樂。創團後第七年舉辦第一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當時國際樂壇雖然已有許多知名打擊樂團,但以「打擊樂」為主要定位的國際性音樂節,卻是前所未見。

動人的品牌故事
為了實現這個不可能的夢想,朱宗慶在農曆大年初四那天,硬著頭皮南下借錢籌款,而這般堅忍不拔的台灣精神,也讓所有外國團隊對台灣從此改觀。一九九三年,第一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轟轟烈烈誕生,網羅世界四大打擊樂團中的瑞典克羅馬塔打擊樂團和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等五個團體,還有日本、澳洲的同行組團來台觀摩。

瑞典克羅馬塔打擊樂團是唱片市場的寵兒,當時入場券預售成績領先其他外國樂團,第一次到台灣品嚐小吃和台灣啤酒,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大會中安排演出傳統民俗中的京劇鑼鼓、醒獅鑼鼓、南北管等,讓這些世界行家們開了眼界!這項打擊樂大會師還有另一個特點——每個樂團都必須演奏一首國人作品,這個大膽的「置入性行銷」,不但累積出可觀的打擊樂作品,也讓國人作曲家藉由這個活動,直接與國際接軌。接連幾日的演出,儘管音樂會都進行至十點多才結束,但每一團都感到意猶未盡。

第一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閉幕後,開始有一些口碑在樂壇上流傳。一九九六年,第二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另一個名列「四大」之一的匈牙利阿瑪丁達打擊樂團翩然飛至,原來他們是聽了克羅瑪塔打擊樂團的「耳語」,忍不住前來一探究竟!接下來,參加的國家與團隊愈來愈多,到了第四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四大天王」全部到齊!加拿大「芮克斯」、法國「史特拉斯堡」、瑞典「克羅瑪塔」與匈牙利「阿瑪丁達」等樂團不僅首度同時來台,而且過去也從沒有同時在其他國家演出。證明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的努力,已經得到世界的肯定。

這個國際盛會也考驗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行政運作,團員除了演出外,還必須支援外國樂團的樂器搬運與接待工作。不僅如此,行政同仁還用相機為每個外國樂團記錄來台的點點滴滴,最後將照片製成精美的紀念冊,贈送給樂團,每每令他們感動不已!打擊樂節所建立的良好友誼,及彼此切磋、觀察的寶貴經驗,為台灣創造了演奏與創作成果的正面輸出機會,也讓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幾個世界頂尖的打擊樂團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並促成樂團日後在西班牙、法國與匈牙利的演出機會。

不可複製的台灣奇蹟
「直到目前為止,打擊樂的國際比賽很多,也有類似嘉年華會的活動,但是像TIPC這樣深度的交流,目前還是異數。」林宜平說,「表面看來,樂團、教學系統和打擊樂節並不完全相關,但是將三者在台灣的影響力結合起來,卻足以成就TIPC『不可複製』的地位!」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如今邁入第六屆,已經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一個重要的副品牌和資產。樂團循著「演奏、研究、教學」的推廣脈絡,在國內站穩腳步,再將演出觸角伸向國外。隨著每屆TIPC的舉辦,只要是首次來台參與的團隊,均會對台灣的打擊樂的蓬勃發展感到不可思議。雖然打擊樂團的概念起源於西方,但長久以來,還是屬於比較小眾甚至學術性的演出型態,曾經有外國樂團表示:「你們一場的觀眾數,是我們一年的觀眾總和。」而會後年輕學子持節目單等待簽名的盛況,連前任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主席魏雷都說:「台灣對擊樂音樂家的尊重令人驚訝。」

林宜平認為,從一個品牌的觀點來看,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在品牌建構的過程中,確實做到三件事──改變認知、強化態度和創造忠誠。打擊樂從陌生邊陲到熟悉普及,一改過去「打鼓」難登大雅之堂的認知,更讓打擊樂成為另類的「台灣奇蹟」。在平均七天的活動期間,所有演出的團隊必須全程參與,這樣的舉辦模式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絕無僅有的!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歷任總裁皆親自來台參與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總是驚呼於活動的規畫完整與設計周延,一直強調這樣充分提供國際打擊樂交流的活動,只有在台灣看得到,也建立起TIPC成為世界級打擊樂盛會的聲譽。

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從一開始毫無經驗、缺乏國際關係的困境下學習,到現在已成為世界打擊樂壇三年一度的盛事,常吸引許多主動爭取參加的團體或個人,甚至透過駐外單位打聽,受邀者更感到與有榮焉;台灣在世界打擊樂版圖開始有了正面又實質的意義,它所創造出的價值和為台灣發聲的影響力是不言可喻的。

另一方面,對本地觀眾來說,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像是一座通往世界打擊樂的橋樑,在國內就能「一站購足」多重感官的擊樂體驗;有觀眾在活動半年前就開始詢問細節,並有人特地從國外組團來台觀賞,TIPC已創造出高度的想像與認同。難怪「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要頒發「傑出貢獻獎」給朱宗慶,以感謝他對打擊樂的付出與努力!

TIPC的影響
從第一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的成功舉辦,台灣已成為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擊樂資訊中心,所有最新的樂譜、最好的樂器,都可以藉此快速取得;而在國外,來自台灣學打擊樂的學生頓時成為各校爭取的對象。這一切的發展雖然超乎當初所預期,卻讓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肩負更大的責任,緊接著,第二屆和第三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有系統地介紹台灣豐富的打擊樂傳統和成果,在第四屆納入亞太打擊樂的精采呈現,第五屆則引介在各國際打擊樂大賽嶄露頭角的年輕團體,凡此種種不外乎希望藉著這個交流平台,擴張更多的可能性,促進世界打擊樂百花齊放的繁盛榮景。簡言之,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的品牌形塑根植於框架外的創意思考與歷時性的有機積累,在精神不變的原則下,內涵和深度與時俱進。

經過一次又一次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的洗禮,儘管困難從來沒少過,促使整個組織在質和量上自我提昇,打擊樂得以在TIPC裡得到繽紛的展現;舉辦至今,包含地主國,已有廿二國四十八個團體和個人參與演出與講座,以一個民間單位來說,這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成果。每三年,世界各地的打擊樂團像候鳥一般,定期在台灣聚首,「身價不凡」的他們,卻願意接受薄酬,為的就是要見見老朋友!而TIPC也因為有「JPG Inside」,兩個品牌之間益發顯得相得益彰。

台灣從代工到自有品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文化品牌的建構過程,對於企業界和藝文界,應該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憑著熱情、開放的心胸和打死不退的能耐,矢言創造令演出者和觀賞者刻骨銘心的心靈悸動,甚至為台灣在全球打擊樂界創造獨一無二的記憶!

林宜平認為,一個成功的品牌,要讓消費者能夠心領神會的認同。而表演藝術提供給消費者的,正是文化和心靈的滿足,雖然無形,卻蘊含撼動人心的力量,台北國際打擊樂節願意自我這樣期許,也希望台灣社會以更恢宏的眼光看待文化創意和文化外交,除了TIPC之外,讓更多藝術節以「Made in Taiwan」的姿態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註:本文經林宜平先生同意,部分摘自其所撰之〈大象無形—從品牌建構談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一文,特此致謝。



圖說
1996年閉幕演出時,應邀演出的各國團隊及擔任觀察的學者專家,在最後日本岡田知之、荷蘭阿姆斯特丹擊樂團聯演謝幕時,群起登台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達到高潮。(擊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