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本專欄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園區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共同策劃,每月刊出

雖然劇院主體尚未破土興建,但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早已蓬蓬勃勃地揮灑開來。籌備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榕園藝術廣場與舊營舍,開發出讓藝文團隊展演的空間,現在從週一到週日,安排的表演幾乎滿檔,一方面扶植南方團隊,另一方面也培養南部的藝術觀眾。

文字 李秋玫

攝影 許斌

踏進衛武營園區,就像踏進了一塊夢境般的世外桃源!廣闊無際的視野、古樸茂盛的老樹,迎面飄來泥土的芳香,伴隨著幾聲孩童們恣意的嬉笑。民眾在這裡悠閒地聊天、乘涼、運動、騎單車……這裡,是急躁擁擠的都市人所奢求的天堂、是無數男兒驕傲蛻變的回憶,也將是孕育南方藝術的根據地!

軍役的過往,依稀在這兒烙下了蹤影。排排站的水龍頭、戴著名牌的大樹,牆上還印著成串的編號,處處有著紀律的痕跡。留下來僅有的四棟營舍也沒有名字,只有它們的代號!就地設置的籌備處辦公室是267,展示著當競圖時所製作的幾個模型,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得標的作品也在其中。外型被稱為像魟魚游動的設計,有著以往被認為建築技術不可能達到的網狀結構,加上流線型的線條及幾何造型,正是目前全世界流行的趨勢。而她設計靈感的主要來源,居然是辦公室外面這片綠葉成蔭、盤根錯節的榕樹群。粗壯的樹幹是「實」,林立之間的洞是「虛」,榕樹的氣鬚加上營區內潛藏的涵洞,化成一個如蜂巢的外型建築。而在虛實之間走動的人們,造成穿透的意象,於是成品中,內與外的界線被打破,不用傳統建築那般明顯地以牆壁來分隔空間,相當具創意。

榕園藝術廣場是戶外演出天堂

尚未動土前,廣大的戶外空間是相當好的天然舞台。267外面榕樹群圍繞的地區被規劃成「榕園藝術廣場」,搭建的木舞台下有古意的長木椅可作機動性的調整,提供各類表演及觀眾使用。搭配周邊的創意,更可發揮得淋漓盡致。據行政人員表示,曾有印地安樂團帶來表演,整個下午一邊幫民眾彩繪、一邊讓民眾嘗試印地安傳統服飾拍照,體驗這樣的新鮮感讓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而特殊開放的場地也曾讓高中舞蹈班用它做背景,以自然的環境作為媒介,包括主題、服裝、舞蹈相結合做「環境劇場」的表演。非鏡框式的演出,讓十支舞碼分別在榕園、停車場圍牆、廁所前、281門口欄杆隨處跳舞,老師一邊在學生們表演時做介紹,觀眾就隨著表演場地的變換跟著移動欣賞,別具新意。「榕園週末音樂會」,也讓週休時全家大小出動的民眾,可以隨意坐下來欣賞。榕園的音響效果也許不如室內的好,但這個場地注重的是一個氛圍與民眾現場互動過程,是個提供讓民眾與藝術接觸的機會。從榕園再向外推,園區中大片草地容納成千上萬的群眾,在交響樂團、明華園歌仔戲團等大型表演到訪時,熱鬧滾滾的景象以及親和的力量更不是一般音樂廳或戲劇院得以比擬。

281、285展演空間激發藝術家想像

與267並排的281原本也都是水泥牆,空無一物。在長條型的場地以前後兩面牆區隔出前廳與後方休息區之後,架上燈光、黑布幕的中段地區整個裝潢起來變成一個小劇場,得以提供小型的活動表演。旁邊的迴廊不做公共空間使用,儲藏著樂器、音響等機械設備。劇場前段舞台有大型的投影幕,後段架高的地板上還有木製的活動階梯,可以依需要做機動性的調整。觀眾席後端可以由工作人員直接做音效與影像控管,雖然沒有高級的設施,但在這臨時性的空間中,演出已是繽紛多彩。除了動態的表演之外,隔壁的285只有燈、吊扇,沒有冷氣也沒有木地板,於是被規劃為視覺藝術的靜態展覽館。格局跟其他營舍都一樣,但迴廊開放使用,讓展場更為擴大。加了吊版、軌道的空間,可供許多藝術家、插畫家、大學設計科系等作品的展出。在展期中民眾可以自由進出欣賞,當然非展期時,只要團體可以接受現場的設備,也可以呈現動態的表演。天花板上縱橫的樑架,讓人聯想到華山、舊糖廠、舊鐵道倉庫的影子,這些再利用的閒置空間,所擁有的風味,卻常是藝術家們發揮創意的泉源。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2期)

榕園旁、營舍中的藝術沃土
圖說:營舍281目前裝潢成一個小劇場,以提供小型的活動表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