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手新台幣的中華電信,原本該為新台幣升值而歡呼,沒想到,半年前為了降低買匯成本簽下的一紙避險合約,卻讓中華電信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文:林宏達
一紙金融商品合約、一個投資銀行的財務高手,和一個想替公司省錢的小交易員,卻讓電信龍頭中華電信越避越險,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風暴……。
三月五日中華電信公布,因為新台幣升值,帳上出現一筆四十億元因匯兌產生的虧損,震驚市場!
其一,中華電信的收入以新台幣計價居多,怎麼會受美元匯價波動衝擊?
其二,讓中華電信出現匯損的是衍生性金融產品,但中華電信一年多前上任的財務長謝劍平,是國內研究衍生性產品有名的學者,他所寫的財務管理、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書籍,是許多大學、證照考試的指定用書。他為何栽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
第三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筆美元(兌換新台幣)的匯率選擇權合約,竟然為期十年?十年的匯率避險合約,不僅在台灣市場少見,甚至國際上都稀有。
何況,在這行,就算資淺的交易員都知道,新台幣非國際主要交易貨幣,超過三個月、半年的避險合約,流動性不佳,隨著時間越長,避險成本會異常的飆高,買方幾乎失去議價能力。「這種匯率選擇權,恐怕連價格都訂不出來,」一位壽險公司投資長觀察。
第四個疑點是,去年十二月,此合約已造成五億元的虧損,中華電信卻沒有採取行動,任由帳面虧損擴大為四十億。
市場強烈質疑中華電信,「無險可避,為何要避險?」甚至「四十億元,進了誰的口袋?」中華電信的公司治理和穩健形象,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三月二十五日,中華電信董事會針對匯損案做出結論,罕見的進行處分:財務長謝劍平記一支小過,減薪五%;財務處長魏華美記兩小過,調離主管職。
如同買進會大跌的股票 時間越長、虧損越大
三月二十八日,本刊專訪財務長謝劍平,對複雜的交易過程抽絲剝繭發現,整個事件其實由下而上延燒的是一連串失誤,加上選擇權本身槓桿效應形成的「完美風暴」。
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商周網站閱覽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