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日本洋服史年表
窺見時尚美學變化


深受中國文化洗禮的和服國度,在明治時代才開始了與「洋服」的第一次接觸。不過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發展,70年代開始日本設計大師崛起,反過頭震撼了歐美時尚圈,並成為亞洲時尚的靈魂所在。
文◎李佑群 圖片提供◎Dior、Mary Quant、Japan-Geographic、SANNET

1858~1912年大阪谷町與東京綠河岸
明治期:既製服的誕生(洋服誕生的序曲)


從1858年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簽訂起,橫濱、神戶、函館開港,洋服的製作開始蓬勃發展。時裝的製作由橫濱開始,重心逐漸移往東京、神戶與大阪。當時的西服製作仍以從修改外國人手中買來的中古服為主。
1868年(明治元年),大阪的谷町周邊設立了十五間左右的「舶來物仕立處」,主要為每次內戰時製作被稱作「團袋」的軍服為主。台灣慣用的「舶來品」一詞據說也是從這而來。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貪慾於西洋文明的學習,1870年時明治天皇將陸海軍軍服及官吏的制服改變為仿照歐洲皇室的洋裝。經過不斷的發展,大阪谷町周邊的業者大量生產官員的制服與軍服,一時業者高達一百五十間,達到空前的盛況。原本以修改為主的服飾業者,逐漸轉變為既製服(成衣)專業。

以橫濱為本家的軍服裁縫師,中尾寅吉在明治十四年轉為專門製作婦女服飾,十六年東京的飯島民次郎在築地開設婦人服裝店,稱為「女唐服屋」。不過,當時平民是與西服絕緣的,主要的顧客仍以皇室貴族、居留海外的婦女、有錢人為主。自此裁縫師獨立經營,傳授弟子技術的風潮開始出現。




1913~1947年舶來品服飾與國產品
大正~昭和戰爭中期:
西服大眾化的徵兆


在明治末期,原本毛織品的輸入幾乎都倚賴外國商館的機制,開始轉變為由三井物產、高島屋飯田、岩井商店等代表與國外業者直接貿易的形式。1913年(大正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止對德國輸入紡織品,英國輸入也受到現制;因此開始採用國內的紡織品。只不過品質尚無法與國外相比,僅能活用於軍服。

明治十年開始百貨店抬頭,三井越後屋(現在的三越百貨)、飯田屋(現在的高島屋)等的吳服店,採用近代化的販賣方法與建築樣式,陳列品項逐年擴大。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政府獎勵國產品,紡織工業隨之成長。1919年「日本羊毛工業會成立」,成為國內主要毛織業者與製造業者的代言組織。在戰後景氣好轉的過程裡,原本被視為奢侈品的西服開始普及,兒童成衣、男女學生服需求急增。

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期,以女性為主的職業範圍不斷擴大,因此女性西服需求也隨之增加。

進入昭和時期後,金融恐慌(1927年)年代,洋裝越來越受注目,更往大眾化象徵的趨勢前進。以新興中產階級為目標的電鐵系百貨公司出現,包括東橫(東急)、西武、阪急等等皆朝向大眾化與高級化的兩種路線。紡織工業技術也不斷發展。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店──三井越後屋




1948~1953年Dior神話、纖維製品的販賣自由化與職業模特兒登場
昭和戰後期:從國民服開始變身


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女性對於服裝的意識形態改變,戰後由美國社會團體送來的物資中,包含許多中古的衣物與鞋子。逐漸西服已不再僅是講求活動性,而是當作時尚流行符號的一部份。1949年由Dior發起的長裙女裝解放了日本女裝的思維。

隔年商品生產與流通完全自由化,合成纖維的時代亦到來。1951年紐約的織品專家舉辦的設計賞在日本開始招募模特兒,採用了伊藤絹子等三十五名模特兒,這是首次日本出現以模特兒為職業的年代。
Dior專屬的模特兒於1953年來到日本,舉辦時裝秀,自此日本時裝界完全以Dior為中心傾全力學習巴黎的時尚界,並且於同年成立了日本流行色協會與國際羊毛事務局。


日本女人到巴黎參加國際展覽


伊藤絹子




1954~1963年朝向巴黎時裝界,消費者的意識革命期職業模特兒登場
高度成長期:合成纖維時代


1954年Dior發表了H LINE,隔年又接著發表了A LINE、Y LINE等等。其中A字型的版型風格造成風潮。於是大丸百貨與Dior簽約,開始了與海外知名設計師合作的首例。這個時期世界時裝界一面倒地以巴黎為依歸,日本設計師也以到巴黎學習為榮。

男性時尚也開始發展,56年東京紳士服協會舉辦了男性時裝秀,隔年文化服裝學院招募男性入學,紳士成衣部門也逐漸注重時尚設計。

昭和三十年後,日本邁入合成纖維大量量產的時代,百貨公司與服裝店的發展亦更趨細膩而競爭激烈。百貨公司各自獨立發表流行色,擅用宣傳活動,壓倒性地支配服飾販售市場,在1960年反映反安保鬥爭的現況,流行起了黑色。

Dior過世後,日本的消費與生活水準仍舊不斷上升,高級訂製服與成衣的技術品質還是有明顯差距,時尚意識強調高級化與個性化,消費者的意識也逐漸抬頭。

1962年,西武百貨與資生堂合作共同廣告,成衣需求佔比超越訂製服,超級市場也登場並販賣起服飾品。

常春藤風格也在當時掀起風潮,所謂常春藤LOOK族群的年輕人,身穿三扣的上衣、窄版的長褲廣受社會注目。國內包括VAN、JUN等自創品牌男裝開始登場,針織衫也開始流行。

隨著海外旅行的自由化,日本人直接與歐美時尚接觸機會增加,百貨公司針對標準提高的消費者開始企畫一連串自有品牌原創商品。


Dior先生




1964~1974年喇叭褲&迷你裙大流行
高度成長期二:成衣品牌發達


日本逐漸步入成衣品牌單獨競爭的時期。1964年秋冬Collection中,Andre Courreges發表的喇叭褲席捲日本。喇叭褲打破了骨盆較大的女性無法將下半身穿著漂亮的迷思,將喇叭褲的腰線提高。

同年英國的Mary Quant發表了迷你裙,Courreges也於次年發表。就此揭開迷你裙的新時代。Courreges挑戰時裝界不能露出膝蓋的禁忌,隔年在日本刮起旋風,英倫風、軍裝風也大受歡迎。

這個時期消費者對於休閒風格時裝需求提高,同時成衣品牌與上游的縫製業者緊密連結,產生穩固的營運模式。男性間流行起彩色襯衫,女性也將迷你裙定調為日常服裝。

1974年後地方百貨店與小型服飾店營業額不斷成長,時尚也不斷重複20~50年代的復古風潮,迷你裙再度往長裙變換。


Mary Quant設計的迷你裙在當時大為流行




1975年~NOW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
高度成長期三:
日本設計大師與街頭次文化抬頭


深受歐美時尚文化洗禮的日本,本地設計師人才漸漸在世界展露頭角。

高田賢三於1965年留學法國,並於1970年代獨立。自創品牌KENZO於當年登上了時尚雜誌ELLE的封面,93年將品牌賣給LVMH集團後於99年一度引退,2003年做為獨立設計師重新回到時裝界。

喜愛混合的高田賢三總是能將不同文化融合運用,因此在日本時裝界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知名大師三宅一生在多摩美術大學求學時期,便成就卓越連續獲得兩年的裝苑賞佳作。之後留學巴黎,1970年回到日本後成立三宅設計事務所,1973年於巴黎發表作品,從日本的和服發想以「一張布」包覆全身的概念,並用西洋立體式的剪裁組合,創造了不屬於東西服裝只問服裝本身機能的「世界服」,確立了布與身體的革命。2007年並於東京六本木MID TOWN(中城)成立了「21_21 DESIGN SIGHT」。

山本耀司在巴黎時裝週發表了基本上否定前衛的服飾,不喜歡高跟鞋、偏好男性單品的基本性格二十年間沒有變化,服裝以黑白無彩度居多,徹底展現個人的反骨精神,某種意義上超越了西服本身的組合概念,成為一種藝術。90年為JR東海設計新制服,以及為北野武監督的作品設計服飾都成為話題。

另一位偉大的設計師川久保玲,於1969年設立了Comme des Garçons高級訂製服品牌,以大膽手法表現平面的極致。前衛且反叛的運用各種色彩與質材,在國際間獲得極高評價。在巴黎等地全球共擁有超過兩百間的直營店,並積極與不同品牌展開合作,是四位大師中仍舊對新世代日本消費者,保持高度影響力的第一人。

90年代開始日本步入街頭次文化的「裏原宿熱潮」。NIGO與同樣於文化服裝學院出身的UNDERCOVER設計師高橋盾,成立了NOWHERE服裝店。當初僅為販賣雜誌連載刊登商品的SELECTION SHOP,但逐漸影響原宿區域,週邊小型服飾店開始大量出現。NIGO開始投入T恤為主的製作,創立了「A BATHING APE」品牌,席捲新興人類。

之後,日本的街頭力量大量注入時裝,包括2000年後常態於巴黎辦秀的UNDERCONER、NUMBER (N)INE等指標日本品牌,在高級時裝的身段中都存在著街頭次文化的基因。

本文刊載於《La Vie》雜誌 2008 8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