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其將日本的時尚定位為設計與創意,不如說是在乎製作產品本身的過程更為貼切。也就是東洋傳統的「職人精神」。日文中「職人」原意表示,能以自身熟練的技術以手工將物品創作出來為職業之人,也是對於從江戶時代以來的「工」之尊稱。從陶藝家、手工藝家逐漸延伸到各種工業與藝術領域。「充份展露自信,不斷探索自己技術的可能,即使有時間與金錢上的制約也絕不妥協」,正是職人精神的展現。從近年日本設計師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便可略知一二。
日本時裝設計師最在乎的莫過於「日本的素材與技術」。日本製作服飾工廠技術的高超早已為世界公認,前一季春夏在六本木21_21DESIGN SIGHT舉辦的合同展示會中,新銳設計師擅長運用嶄新服裝質材與縫紉技術的作品,亦引發了時尚圈的熱烈討論。
積極走向世界的東京時尚週,也刻意將「日本的素材與技術」放在對外宣傳的優先位置。設計師坂部三樹郎的作品,除了鞋子外,清一色使用來自日本的材料,並認為「如果能將日本最優質的服裝材質發揮到最大極限,就能夠與世界時尚連結」。這樣的職人文化深深影響著日本時尚美學的觀點,並將其精神放置於創意之前。
02 「KAWAII」是永遠的流行力量
「KAWAII」(可愛)一詞的日語原意帶有「應該愛」的意思。一般而言,幼稚、迷你或是圓潤的感覺,都是日本人評論「KAWAII」的基本傾向。這樣的思考邏輯影響了後世日本人對於美學的看法。比起客觀的「美麗」、「漂亮」,日本人心中的「可愛」帶有一定自主性對於美感的判斷,以及對於年輕女孩的某種註解。可愛的女孩不見得一定要五官精緻身材完美,而是在前述條件下產生令人愛憐的情緒。因此日本向世界輸出的卡通、漫畫中,破壞正常比例的眼睛與身材描繪,正是代表日本美學的特色之一。
傳統保守的奢華LV,也正是看上了這股可愛的力量,與藝術家村上隆合作的櫻花包才能讓東方女性風靡許久。同時亦窺見了歐美精品進入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日本時,不得不改變的戰略思維。
延續到日本本地時尚界,津森千里、MERCIBEAUCOUP的宇津木作品中也都有這股力量的影子。包括新人雙人組設計師MINTDESIGNS勝井與八木,在今年秋冬發表的新作中,鮮豔的色彩、圓滾滾的造型、以及宛如從漫畫中走出的俏皮風格,都會讓人不禁讚嘆一聲「真是可愛」!擁有可愛基因的日本時尚美學,彷彿讓以歐洲為圭臬的時裝界看到了不一樣的未來。
03 從底層崛起的「街頭時尚次文化」
如果問現在日本的年輕人喜愛的本地品牌,那麼絕對不會是「三宅一生」或是「山本耀司」。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是「APE」、「UNDERCOVER」、「PORTER」或是「NUMBER (N)INE」。而這些名詞都和「STREET FASHION」脫不了關係。
早年日本的設計師,為了與歐洲擁有悠久歷史,傳統而巨大的時裝工業對抗,只能選擇伴隨相同的步伐企圖在巴黎或米蘭的訂製服殿堂發光,反骨如川久保玲也是如此。然而,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街頭次文化」卻讓世界年輕人的服裝美學徹底改觀。
所謂的「STREET FASHION」,並非由任何時裝設計師或企業主所主導,而是由街頭巷尾的年輕人之間,所自然產生的流行美學文化。04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擇亞洲英雄二十人之一、領袖代表者的NIGO,從文化服裝學院畢業,歷經時尚雜誌編輯,與高橋盾於原宿共同成立的NOWHRER服飾店,可以說是這股力量的濫觴。原本僅是為了提供雜內報導商品販賣的商店,竟大受歡迎且讓原宿周邊出現服飾店開店風潮。93年NIGO為了差異化,便成立了以販賣T恤為主的品牌「A BATHING APE」。原宿巷內的年輕族群自此擁有同樣的服飾、音樂與語言,這股風潮甚至席捲紐約、香港及台灣街頭,「裏原宿」文化也因此誕生。
而儘管高橋盾的「UNDERCOVER」與宮下的「NUMBER (N)INE」選擇走向巴黎的高級時裝殿堂,卻依然可以發現川久保玲之後的日本設計師,在受到傳統高級訂製服時尚與底層街頭時裝文化雙重影響下,所產生的特殊美學性格,也就是不按規矩的叛逆以及崇尚歐美的次文化(龐克、嬉皮、披頭四)。
04 男性時尚美學的特色在於
「狂熱」&「回顧青春」
比起女裝,受限於款式的數量,男裝設計師如果僅追求當時的流行色與單品,對於時尚根本起不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點日本設計師注意到了,因此追求獨創性與如何表現男人的帥氣便成了努力的目標。而造就其中差異關鍵在於設計師們對於流行美學的「狂熱」與「回顧自身的青春史」。
比方人氣品牌「N.HOLLYWOOD」的尾花大輔設計師對於秋冬新作的見解:「當我發現並對某件事物感動的時候,一定會狂熱地竭盡所能挖掘事物本體的面貌。比誰都用心在知識的探求上,絕對不會半途而廢。就像本季以美國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穿著當做主題,即使你認為宅男風一點也不時尚,但實際上美國人看了一定會驚訝於考究的仔細。」又好比從去年開始在世界時尚圈掀起巨浪的60年代紐約常春藤風格,卻很少在東京時裝週的伸展台看到影子。這也與牽引日本時裝的設計師年齡有著深厚關聯。1979年出生的設計師野田源太郎等,大多為二十後半到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思慕的青春年代正是距今二十年的80年代,也是這批人從街頭躍進時尚的關鍵年代。因此作品內面大多感受到當時的美學氣氛,比方美式休閒風格或是MA-1外套。
05 時尚圈熱門的「ECOLOGY」
早已深藏於日本美學傳統中
地球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浮上檯面之際,原本與環保精神矛盾的時尚業界,也開始視環保為主要課題。於是許多歐美大牌開始展現對於環保的高度關心、以此為新作主題、甚至推出環保購物袋。遺憾的是時尚圈有人扭曲了原本的崇高意義,僅變成了某種流行追逐或是議題消費。
設計師信國太志認為,「以大量化學品製成的棉質購物袋,其實對環境最不利。諷刺的是傷害環境的力量不會輸給超市配發的塑膠袋。」
粉色的春、深紅的秋,四季分明的日本,在氣候影響下陶冶出對於色彩敏銳的美感,以及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對於木造寺廟的保存、和服的再製利用等與自然共存的觀念,早已存在於日本文化之中。
近年來日本設計師努力於環保的響應,一致主張以「有機栽培棉」讓時尚與自然永續。除了信國太志的BOTANIKA、IKKUNA外,設計師三原康裕的作品也盡量讓設計簡單,並且讓理念在品牌中表現。比方取代低價大量販賣的環保購物袋,而是讓消費超過三萬日圓以上的客人免費獲得。並且將包裝方式簡化,以皮繩綑綁T恤並稱為「環保帶」,呼籲消費者可以重複利用皮繩在其他包裹上。預計在2010年之前,要完成超過5%的服裝以有機栽培棉製作的目標。期待利用接近消費者的時裝,教育大家對地球生態的重視。
06 無印良品、安藤忠雄、佐藤可士和、AU手機,聽到這些名字的時候,想必很容易聯想到「簡單」這個字彙。媒體調查外國人對於日本時尚的印象也發現,最多人認為是「SIMPLE」,其次才是「可愛」。
接受中國文化洗禮的日本,對於「簡單」的偏執並非嶄新的美學見解,而是流傳已久的傳統價值觀。這一點從大和建築看起就能理解,仿中國式的寺廟卻捨棄了華麗繁複的色彩與圖騰,保留木造原有的質感與色澤,簡樸卻講究細節與質感,選擇低調地與自然共存。在尚未接觸西方時尚的日子裡,這種潛藏在華美和服背後的基本美意識,一直影響著不善於表達的日本人,那種曖昧不明的性格。
「內斂而孤寂」這是不少日本設計師所公認的日式時尚風格。
和西服不同,穿上和服時,身體的輪廓僅有肩膀與腰身會被表現出來,其他部分身體的曲線卻利用和服以平面式地包覆隱藏起來。這一定程度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避免衝突,壓抑自己的主張以「和」為貴,這種基本信仰徹底影響了大和美學。即使端看華美的和服圖騰或日本武士盔甲家徽,也會驚訝背後竟有如此簡單的思維。
UNIQLO與無印良品的服裝,於世界暢行無阻,其中重要的關鍵在於選擇最簡單的美感,提供簡單卻講求細節的服飾;也就是「捨棄多餘的東西,保留唯一要傳達的精神」。
多以大自然意念構成洗鍊的日本美學,明確傳遞著樸素的信念,並感染了今天的日本時尚。
07 「認真」的精神最美
「日本製」代表的是一種世界通用的品質保證。這一點在日本製的電器、汽車中最能彰顯。然而能傳遞出此種良好形象的秘訣,卻在於日本人傳統以來,對創作事物的用心態度,也就是日文中的「真面目」精神。無怪乎許多日本時裝設計師都將日本時尚美學的共通特徵,定義為認真的工作態度。
戰後大量接觸西方時裝以來,短短六十年間日本的時尚美學卻能在世界掀起了驚濤駭浪。從60年代第一位日本設計師中村乃武夫站上巴黎舞台,森英惠於65年前進紐約時裝秀開始,山本寬齋、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優秀的日本籍大師便讓日本的時尚創意在世界嶄露頭角。而由次文化誕生日本奔放的街頭穿著,好比牛仔褲配上西裝襯衫、球鞋也能登上伸展台等等,亦突破了歐洲人保守的時尚戒律,讓世界的青少年為之瘋狂。能在短時間將東方傳統美學的浸透,令外國人驚嘆的原因,莫過於日本人對服裝細節與製作過程的要求,在感性為依歸的時尚創作工作背後,那種完全理性並捨棄浪漫的認真工作態度。
08 「親近日常生活」的表現方式讓時尚普及
和歐洲訂製服時尚高高在上的印象不同,日本在短短時間能夠讓時尚美感普及到如此程度的另一關鍵在於,「捨棄高調走向平民」的時尚美學思維。除了設計師的作品外,我們可以從日本時尚媒體的發展追尋到這股力量的影子。過去日本時尚普及的推手,雜誌的貢獻居功厥偉。然而,比起《VOGUE》、《ELLE》這些來自歐美的高級國際雜誌,日本人更喜歡的是像《non-no》、《MORE》等將流行資訊情報化的庶民雜誌。
受到儒家思維的影響,直線式思考的日本人在剛接觸時尚的啟蒙時代,並無法像歐美人一樣以自我美感判斷。因此工具書導讀的日本時尚雜誌,便起了相當的時尚教化作用。對於優先動機僅在乎追求外表打扮時髦的日本人而言,不需要給予太多設計師理念的宣揚,簡單地告訴大眾今年的流行與應該打扮的方式即可。只要雜誌介紹的穿著,便能在坊間迅速發酵。這也是四大赤文字系雜誌(CanCam、JJ、VIVI、Ray)發行量驚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雜誌的專屬模特兒也著重親民路線,儘可能貼近消費者的生活以期刺激時尚品的消費慾望。不管是雜誌裡的姥原友里、LENA、SHIHO、田中美保還是日劇中的木村拓哉,都已經成為各自擁戴族群的FASHION ICON。歐美奢侈品牌注意到了這一點,開始選擇與日本雜誌合作,因此FENDI在日本起死回生、日本也成了LVMH全亞洲最大消費市場。
09 「機能美」不再只是定義在日本電器
日本知名成衣品牌UNIQLO,至今年營業額已經排名全世界同領域產業第七名,並且持續急速成長中。除了日本之外,巴黎、紐約、倫敦展店的表現也讓歐美人士對日本的服裝品牌重新定義。「在UNIQLO之前,從來沒有任何非設計師的日本服裝品牌能夠成功進入世界。」擔任UNIQLO總社R&D部門首席代表的勝田幸宏在接受La Vie專訪時,自信地說到。
其中的關鍵在於,日本新一代的服裝品牌,懂得將美感與機能做出平衡,也就是強調貼近你我生活的實用性。站在世界戰略的思維,日本的服裝要打入世界,需要找尋不同於歐美的入口,日本人發現,「實用」是最好的戰略。
技術、品質、認真、樸素都是日本美學的特色,然而畢竟時尚服裝的戰場不同於TOYOTA或者SONY,對自詡為時尚發源地的歐洲而言,必須找出不同於當地人習慣的美學。因此,強調兼具實用性的美學逐漸成為日本時尚的新顯學,「機能美」不僅僅通用於電器產品而已,UNIQLO的服裝捨棄繁複與高貴,每天都需要的實用性中擁有符合新時代的流行感,這樣的成功經驗也漸漸影響到了其他日本的時裝設計師。日本的服裝擁有質感與品味外,更重要的是貼近實際需求,不論你是學生還是OL,日本品牌都能滿足你的生活。
10 在細微空間裡重視和諧的美感
建築師黑川雅之對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下了這樣的註解:「日本人對於美的判斷,並非基於哲學的視野或是神學的思想,也無關善惡,而是非常野生的,更趨近身體與精神的感覺,可以說是動物的生理美學。」黑川並對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下了「微、並、氣、間、祕、素、假、破」八個關鍵字。其中,「微」與「間」的概念從建築延伸到今日的時尚,在在都顯示了日本人重視時尚美學的平衡與協調性。比起個別的建築物,日本人會優先考慮「都市」設計整體的問題。日本人無法像歐洲一樣,隨性地建構自己的家,日本的建築是,必須和其他建築物之間保持一定的和諧狀態,才能毗鄰而居。這種重視細微的概念與「間」相呼應。日本的家中,任何空間都被稱作「間」。比方茶之間、居間、寢間等等,是因應樑柱自然而生,並以屏風分隔的曖昧空間。六本木中城、黑川紀章的國際新美術館、表參道HILLS都強調與自然及歷史共存。soe設計師伊藤壯一郎於今年年初,在中目黑青葉台重新開幕的概念店,不到二十三坪的大小以二等邊三角形所構築,連細微之處也不忽略。充分展現日本人的空間美學思維。對於空間的概念延伸到時裝上,就像三宅一生的作品,日本人設計的服飾總是有種和諧與自然共存之妙。
11 地域性與分眾性的差異化美感
如果對今日日本時尚熟悉的人就會發現,基於地域與族群的差別,對於時尚美感的判斷也會大異其趣。就以彼鄰的原宿與涉谷來說,對於時裝的定義宛如兩個世界。
日本時尚的最初發源地,東京原宿戰後受到美軍文化的洗禮,同潤會青山公寓成為原宿的面孔、原宿族成為時髦年輕人的象徵。
la forêt原宿於1978年開幕時,經由時尚雜誌《non-no》與《ANAN》的大幅介紹,「ANNO族」昂首闊步的原宿已經成為全日本時尚中心的象徵。80年代受到竹筍族的影響,竹下通開始發展為步行者天堂,90年代名牌旗艦店雲集的表參道也成為了通往世界時尚的大道、巷弄內的裏原宿文化也勃然而生,2006年表參道HILLS開幕,原宿的時尚地位已經不可動搖。然而對於青山或表參道上優雅漫步的女性而言,涉谷的時尚彷彿是另一個國度。
但是絕對不能小看涉谷高中女生對於日本時裝圈的貢獻。1970年代隨著PARCO與109的誕生,確立了涉谷流行發信地的地位。百貨公司的主要顧客約為二、三十歲的OL居多,然而路面店與109則是高中女生或GAL(辣妹)的天堂。109甚至是國外時尚業界人士來東京時,最受到震撼的地點;迷你裙、厚底長靴、濃妝、濱崎步、安室奈美惠,這些屬於涉谷女孩共同的時尚語言,或許對於接受正統時尚教育的人來說不屑一顧,卻不能輕忽這些女孩對於時尚流行投入的關注力。因為從年輕時代就抱持著對時尚與美的極度狂熱,造就了日本時尚經濟的蓬勃發展,也讓各自族群更勇於保留自身對於時尚美感的獨立判斷。有了這些地域性的時尚力量,今天才能造就中目黑、六本木等更新的時尚震源地。




總體而論,今日日本人對於時尚美學的基本信仰,是二元而矛盾的。傳統的日本美學與戰後的英美法時尚崇拜融合;一方面崇尚巴黎與米蘭的時尚殿堂,卻又有股反主流的街頭次文化醞釀而生。不論是何種美學思維,似乎都是傳統日本美學與歐美時尚交替而生的自然化學變化。
探究背後的文化力量,實則與日本人對於明治維新後搖身為東亞強國,那種輝煌歷史的自負,以及戰敗自卑的矛盾情緒與性格相關。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日本對於歐美文化愛恨交加的曖昧。
偶然性、明亮存在的記憶、重視最小極限細節的密度、懂得刪除的設計概念刺激而成的想像力、影子比色彩與素材更美等等,這些自古以來的日本美學意識,與西方時尚結合,讓日本的時尚美學因為簡單樸素而質感更為密實。
現在的日本時尚,即便由地下而生,奔放又多彩的街頭潮流文化,依然可以感受到背後的樸素無華與傳統保守;反過來說,巴黎時裝殿堂上低調如山本耀司的作品出現同時,川久保玲卻讓人掉入花花世界。或許有人認為「SIMPLE」是日本時尚美學的最大特色,但是實際上,日本的時尚之美卻是經歷不斷吸收異文化下的繽紛結果。
千萬別讓眼光移動到Comme des Garçons之後就停止了,因為接下來的日本時尚,將會因為這些矛盾而更為豐富燦爛。
本文刊載於《La Vie》雜誌 2008 8月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