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R表演藝術雜誌195期封面


俄式古典芭蕾的搖籃

兩個世紀的歷史風華

《天鵝湖》、《睡美人》舞劇的經典詮釋

尼金斯基、帕芙洛娃、紐瑞耶夫

巴瑞辛尼可夫、瑪可洛娃……

孕育芭蕾巨星最輝煌燦爛的名字——

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

為了這一刻,我們即將屏息。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
《睡美人》
3/27~28 19:30
3/29 14:30
《天鵝湖》
3/30~4/1 19:30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717

文字 張伯順 資深藝術文字工作者

綜觀國際著名芭蕾舞團發展過程,法國、丹麥、英國、義大利等都有悠遠流長的光榮歷史檔案,卻以俄羅斯「基洛夫芭蕾舞團」名氣最為響亮,究其原因,實乃「基洛夫芭蕾」既是歷史、活文化財,也是共產政治體制的文化產物。

基洛夫芭蕾承繼了輝煌的光榮歷史傳統,也在極權下接受最嚴苛的訓練,紀律嚴明,挑戰體能極限,舞團得以維持最精湛的水準。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從「帝國芭蕾舞團」到「基洛夫芭蕾舞團」

回溯「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歷史脈絡,源頭始於十七世紀法國宮廷芭蕾發展鼎盛,這股熱潮隨後傳到了俄國,芭蕾表演在王室及上流社會蔚為風潮,學習人口也逐漸擴及平民百姓,進而促使了聖彼得堡「基洛夫」、莫斯科「波修瓦」兩大芭蕾舞團之誕生。

一七三八年彼得大帝的姪女——安娜女皇邀請法國舞蹈家蘭德(Lande)赴聖彼得堡教芭蕾,並在「冬宮」設立「帝國芭蕾舞校」(又稱「皇家芭蕾舞校」),學生均是沙皇王室侍從及僕人的小孩,還組成了「帝國芭蕾舞團」。熱愛藝術的凱薩琳大帝(凱薩琳二世)更是眼光獨到,她禮聘義大利舞蹈家勒畢克、安吉里翁尼到聖彼得堡推廣芭蕾,隨後主政的沙皇保羅二世又重金邀請法國舞蹈家狄德羅(Charles Didelot)效力。

有了王室推波助瀾,芭蕾成為俄國引以為傲的表演藝術資產。一八三六年「帝國芭蕾舞校」搬遷至「戲劇街」,在沙皇提供金錢資助下,許多貧苦人家把有跳舞天分的孩子送往舞校習藝,入學標準極為嚴苛,成為日後俄國芭蕾得以揚名國際的最佳本錢。

一八六○年建築師阿伯特卡沃斯設計的「馬林斯基劇院」在聖彼得堡落成啟用,芭蕾舞團是劇院附屬團體之一。一九三五年,蘇聯政府為了紀念遭刺殺的共黨第一書記基洛夫,下令「馬林斯基」改名為「基洛夫」,舞團遂改稱「基洛夫芭蕾舞團」,直至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才恢復舊名「馬林斯基」。不爭的事實卻是,「基洛夫舞團」約自廿世紀初才開始接觸西方國家觀眾,名氣直線竄升,大家心目中只認定「基洛夫芭蕾」這個名稱,致使現今「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赴外國演出時,沿用「基洛夫」名號似乎更具方便性及票房號召力。

打造今日閃閃光環的三位重要人物

「基洛夫芭蕾」能有今日的光環,公認有三位居功厥偉的人物。第一位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受邀前往聖彼得堡教舞的狄德羅,他為俄國芭蕾建立了風格形式;另兩位則是法國編舞家裴迪巴(M. Petipa)與俄國芭蕾教育家瓦加諾娃(A. Vaganova)。

裴迪巴於一八四七年赴聖彼得堡教芭蕾,在馬林斯基劇院工作長達四十一年。一八六九年裴迪巴在「帝國芭蕾舞團」擔任首席芭蕾教師,帶領舞團邁入第一個黃金年代。

裴迪巴被後人尊稱「古典芭蕾之父」,他建立了芭蕾男女雙人舞的三段式標準模式(男女雙人舞、獨舞到雙人舞),還力倡芭蕾與大型管絃樂結合的表演形式,講求場面壯觀,動用交響樂團伴奏,這些變革讓芭蕾舞劇有了獨立的地位,不再淪為歌劇表演的陪襯。

「帝國芭蕾舞團」因裴迪巴而發展至顛峰,裴迪巴也大展鴻圖,生前共編了五十四齣經典芭蕾舞劇,包括《天鵝湖》Swan Lake、《唐吉訶德》Don Quixote、《雷夢達》Raymonda、《胡桃鉗》The Nutcracker、《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黑暗王國》La Bayadére等。

瓦加諾娃則是最受後人推崇的芭蕾教育家,她所建立的芭蕾教學系統,從廿世紀初影響至今。瓦加諾娃出生於一八七九年,一九五一年辭世,舞蹈生涯橫跨帝俄和蘇維埃時代,她先在「帝國芭蕾舞校」習舞,畢業後加入「帝國芭蕾舞團」,後來卻對教學產生極大興趣,致力於蒐整法國、義大利等芭蕾強國的教學資料,擷取所長,再融入俄國芭蕾原有的優點,逐步研發出一套獨特的芭蕾教學系統。廿世紀上半葉數得出來的基洛夫芭蕾巨星,均出自瓦加諾娃門下。

瓦加諾娃芭蕾教學對動作、肌肉運用均有精準分析,從「帝國芭蕾舞校」到「馬林斯基劇院附屬芭蕾舞校」,學生愈來愈多,她樹立了芭蕾教學體系的權威地位,個人聲望甚高,一九三一至三七年出任「國立歌劇芭蕾學院」、「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蘇聯政府感念其對芭蕾教育的貢獻,後來還把基洛夫芭蕾舞校改冠上「瓦加諾娃」的名字。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xmag 的頭像
    pixmag

    痞客雜誌櫃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