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AR表演藝術》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AR表演藝術雜誌193期封面
劇院是在演出與觀看中進步成長,藝術是在教育與推廣中累積發展。每個表演藝術中心因為分屬國家或民間、中央或地方,以及本身條件與軟硬體設備的差異,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雖不盡相同,但所承擔的功能與任務應是或多或少類似的。未來興建完成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不管是以「附屬」或「駐館」形式與演藝團隊合作,都應維持劇院本身、藝術團隊與觀眾三方的平衡與良好互動。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3期封面

是什麼樣的一個搖旗吶喊的狂飆年代,孕育了這麼一位跨世紀的視覺劇場巨擘?
是什麼樣的一幅冷凜純粹的視覺構圖,絕對理性的組成召喚了內在的神秘幻境?
是什麼樣的一種多元並置的聲音景觀,讓聽覺成為空間中可被感知的心靈圖像?
是什麼樣的一款低限機械的表演風格,以極簡細微的動作迸發石破天驚的力度?
是什麼樣的一場異質文化的交融混雜,不同的題材和文本交織再生出全新面貌?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柏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其聲名享譽國際,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外,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重整,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3期封面

瑪莎.葛蘭姆舞團走過兩次重大的經營危機,終於在現任藝術總監珍耐特.艾柏的步步為營下,重回正軌,財務也獲得平衡與穩定發展。去年展開葛氏經典Clytemnestra的重建計畫,以紀念該舞的創作五十週年,並由台灣舞者、前葛蘭姆舞團首席許芳宜擔綱主角,去年九月的試演會即博得眾人喝采。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想像未來,台灣也能有和英國愛丁堡、法國亞維儂一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上演的是全球表演藝術舞台獨一無二的高水準演出,世界觀眾將以此為不可錯過的藝術盛事!

兩廳院即將於明年初舉辦「台灣國際藝術節」,以「未來之眼」為主題,探索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跨界趨勢,精選國內外十二檔重量級製作,讓國內觀眾在猶如全球化風起雲湧的科技藝術浪潮中,能夠與世界同步,親睹最具前瞻性、指標性的節目。

本刊特別企畫專題,專訪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願景,並請藝文界重量級人物談談他們對此藝術節的期許與觀點。此外,從法國、德國到亞洲經年舉辦、歷史悠久的藝術節經驗觀察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如何策劃、行銷及評估一個藝術節?「藝術節完全操作手冊」十個要點,要你立刻實務上手!

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隆重推出「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以「科技」為舞台主角,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歐蘭朵》擔綱開幕演出。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一談她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品牌定位與思考。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編按: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本刊共同策劃「新銳藝評」單元,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以公開方式長期徵文,經由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評選陸續刊出。投稿辦法詳見http://www.paol.ntch.edu.tw/,竭誠歡迎投稿,共同為台灣的舞台留下一份記錄。

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總是親近而後疏離,後退而後再靠近,在反覆中循環著,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而《斷章》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在漫漫長夜中閃爍,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本專欄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園區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共同策劃,每月刊出

雖然劇院主體尚未破土興建,但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早已蓬蓬勃勃地揮灑開來。籌備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榕園藝術廣場與舊營舍,開發出讓藝文團隊展演的空間,現在從週一到週日,安排的表演幾乎滿檔,一方面扶植南方團隊,另一方面也培養南部的藝術觀眾。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竹籬笆內的世界,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後,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雖然「眷村」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文字 李秋玫

被美國《洛杉磯時報》盛讚為「全美音樂總監」的史特拉金,是一位真正的orchestra builder(樂團打造者)。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名氣,而在於有能力拓展樂團的彈性、開拓更多不為人重視的曲目。這個月底,他將首度與NSO合作,演出兩場跨年音樂會,讓台灣樂迷領略他堅實的指揮功力。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文字 廖俊逞

吳念真戲裡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在你我周遭的小人物,講的也是再平凡不過的處世之道,卻因為劇裡頭的角色、情節都是大家所熟悉,所以格外有共鳴和認同感,觀眾被喚起共同記憶的同時,也重拾某些台灣被遺落的美好價值,而這其實來自吳念真自己對創作的堅持、生命的信仰——情義。未來,無論電影、廣告、舞台劇,不管在哪一個領域,相信吳念真還是會跟觀眾繼續搏感情下去。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
文字 黎家齊

每年在世貿舉辦的國際書展結束後,我總會和三五同業,到現在位於莊敬路的「小凱悅」小小慶功一番。說那是「小凱悅」,您可別以為它是五星級豪華的大飯店,說穿了只是個小麵館。家常的滷味、手桿的麵條、點盤少了雞絲和拉皮的芝麻醬小黃瓜,配上清蒸螃蟹,再來碗美其名的「四寶湯」——番茄、青菜、豆腐、蛋花、灑些青蔥、麻油。和正統的館子裡比,顯得南腔北調、丟三落四的幾樣小菜,卻讓這家店從以往四四南村中的麵攤起家,到現在門庭若市,博得了「小凱悅」的渾號。其實這樣的一桌「物資缺乏」與「龍蛇混雜」,正是眷村菜的神髓之一,也反映了當年竹籬笆內的生活點滴。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米蒂亞》到《樓蘭女》,驚世駭俗的題材在今日看來聳動不再,超越時代背景的人性刻劃,倒是放諸四海皆準;從戲曲表演體系出發,卻拋下了京劇的鑼鼓和聲腔,擺脫了程式化的唱唸做打,二十一世紀的《米蒂亞》顛覆性格仍在,只是從「主題」的詮釋轉換到了「形式」的實踐上。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說《第十二夜》是莎翁最好的喜劇,專家內行恐怕很少有人反對。它的詞藻極端華美,也兼具音樂性,因為劇中有幾首十分可愛的插曲。它的角色精采,男女主角及正反派角色都有極好的場景。它的劇情雖像其他喜劇般略欠深度,但對一般觀眾而言卻非常有趣,趣味之一,就是女主角薇奧拉的女扮男裝。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戈爾德思以文字稠密著稱,如果無法超越他的理念想法,導他的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處理他的語言,並從舞台指示的罅隙中,找出其內在豐富的意涵。王嘉明的《R.Z.》多處地方不去兼顧文本的意指,使其扁平地滑溜過去,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是否曾認真去解讀文本。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二十日交織著星光與樂音的晴朗夜晚,我們遇見了一場具有「嘉年華」意味的音樂盛宴儀典,它雖然不比俄國思想家巴赫汀的嘉年華模式理論——透過狂歡慶祝的方式,對於現存秩序做一全面性反動顛覆來得激進。然而,一種跨越、穿透年齡、階級、族群、品味的表演藝術活動可能性是可以被開發與創造的。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堅守傳統本位的古典掌中戲,雖然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但在傳承的路上,卻是風雨飄搖步履蹣跚。外台演出市場的萎縮,首先衝擊到的就是演師的養成,少了鍛鍊的機會,技藝的成熟更為不易。誰能來接班,傳承台灣的國寶藝術?文化當局怎能不深思!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 黎家齊

在里昂,這座位於法國中部,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城市,有兩個常態性的大型藝術展演活動交替上演,分別是「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s d'art contemporain)以及「舞蹈雙年展」(Biennale de la danse)。今年夏天登場的「里昂舞蹈節」,創始人暨藝術總監基.達梅說,他有個全新的嘗試,企圖讓舞蹈成為城市和街道陳設之一,希望大家透過舞蹈的熱情地來歡度這個節慶,交換肢體擺動的經驗。於是,想像一下,在舞蹈節展開的一個月期間,你只要步出家門,出外走走曬曬太陽,便可以和舞蹈不期而遇。這樣一種對舞蹈烏托邦式的想像,彷彿就在向我們宣告,舞蹈只是一種身體的經驗交流,每一個人不管高矮胖瘦,都該擁有跳舞的自由與權力;而藝術也不僅只存在殿堂,而是發生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屬於全民共享的嘉年華。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有《水月》,十年後編出宛如《水月》前傳的《花語》,林懷民說,這並不是個規劃。然而生命的絲線悄然串連,舞者學習太極導引而引出《水月》,茶花滿地的驚人景象綻放出《花語》,林懷民編到一半,才赫然發現兩者是姊妹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