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AR表演藝術》 (78)
- Sep 02 Tue 2008 14:08
方文山 舞台,另一種人生風景
- Sep 02 Tue 2008 14:02
大師傅聰揭幕 鋼琴熱力南北延燒!
- Sep 02 Tue 2008 13:53
柏林愛樂積極跨界 維也納愛樂新血上路
- Sep 02 Tue 2008 13:46
人生的風吹落花,也吹白了頭
- Aug 06 Wed 2008 08:53
回憶「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 Jul 31 Thu 2008 17:59
自序---演員的庫藏記憶:李立群的人生風景
- Jul 31 Thu 2008 15:23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李立群vs.金士傑
- Jul 31 Thu 2008 15:10
絕不安分的即興美聲!
- Jul 31 Thu 2008 15:06
想像,那個時代的那個女人——
- Jul 31 Thu 2008 15:02
學音樂,真好「用」!
- Jul 31 Thu 2008 14:55
彈指之間 電腦舞過天馬行空
- Jun 30 Mon 2008 15:57
朱蕙心 為指揮與表演者搭起橋樑
兩廳院的年度旗鑑製作《黑鬚馬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練,本刊將陸續推出相關報導。本期率先推出《黑鬚馬偕》音樂顧問朱蕙心專訪。曾擔任過助理指揮、聲樂指導、藝術顧問等等職位的朱蕙心,已累積了長達十年的演出經驗,為歌者排練,為指揮聽聲量平衡,她說如果真要說自己是一座橋樑,那麼她認為,這座橋應該是架在指揮與演出者之間的吧!
文字 李秋玫
一身俐落的打扮,優雅的談吐中不掩聰慧氣質,即使才剛與樂手們做完練習,朱蕙心仍顯得精神奕奕。簡單的練習室別無雜物,但正當訝異著鋼琴旁這疊多得不能再多的樂譜時,卻聽見她甜美的笑聲說道:「今天的不算什麼,平常背來背去的,還要更多!」
從鋼琴專業到聲樂指導
舞台上演員的演出到位,歌聲悠揚,指揮威風凜凜地統馭著樂團,劇情令人感動落淚。然而,在這之前的前置作業、練習統整,絕不是台上所見的那麼簡單。從四月份開始,為了兩廳院旗艦計畫《黑鬚馬偕》新編歌劇,擔任音樂顧問的朱蕙心便遠從國外飛來,開始與樂手們工作,為演出前的練習做準備。現任小澤征爾音樂塾(Seiji Ozawa Ongaku-Juku Academy)以及日本松本市Saito Kinen音樂節的合唱指導(Chorus Master),擔任過助理指揮、聲樂指導、藝術顧問等等職位,朱蕙心在各種世界級演出場地中,已累積了長達十年的演出經驗。從一九九六年年起即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助理指揮,與許多世界一流指揮家如指揮家李汶(James Levine)、小澤征爾(Seiji Ozawa)、葛濟夫(Valery Gergiev)、魯迪(Julius Rudel)、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合作並處理各類的曲目,優異的表現備受推崇外,更是耶魯大學、北卡羅萊納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東京音樂大學、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及茱莉亞音樂院歌劇中心邀任教職對象。豐富的經歷讓人不得不對他的工作好奇。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內容呢?是作曲家與演出者的橋樑嗎?她溫柔地說,劇院裡的工作非常繁忙,指揮要關照的方向廣泛,不可能到後台更衣室跟每個人說明這裡要如何處理,那裡要怎樣詮釋。在樂池裡,更不見得聽得到樂團與舞台之間聲量的平衡。這時,就必須要有位旁觀者來協助,在適當的情況下做調整。所以呢,如果真要說自己是一座橋樑,那麼她認為,這座橋應該是架在指揮與演出者之間的吧!
從鋼琴的專業開始,加上對聲樂特別有感覺,因此朱蕙心不像一般鋼琴家著重在音樂的演奏上,而是學起聲樂伴奏,走進聲樂指導的領域。在需要的時候幫忙歌者複習、或是幫忙學習劇中角色,聲樂指導與歌手們接觸的時間不僅多過指揮數倍,更需要與歌手們培養一對一的關係與相互的信賴。從事這個職業,她表示不僅對聲樂的技巧熟悉,語文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要會聽會講、瞭解歌劇裡文字的意義、更要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風情,特別是非歐洲文化背景的人,更需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而其中最不容易的是,這些歷練都不是在課堂是可以學到的,需要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談到《黑鬚馬偕》,朱蕙心指出,這剛完成的作品沒有人聽過看過,因此一定會產生很多疑惑,自己也需要整理、了解、準備、與作曲家溝通、和歌者一同學習。所以,當一位聲樂指導,要熟悉指揮的工作、在第一次排練時就必須要抓住所要的風格、要統一歌手來自各地不同的表演形式、要能夠猜到指揮的心思,甚至更早一步發現問題……沒有豐富的經驗、曲目、見識以及音樂的感覺,恐怕難以勝任。
圖說-朱蕙心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最大貢獻就是幫助歌手們台語發音的方式。(林鑠齊 攝)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87期)
- Jun 30 Mon 2008 15:48
不只藝術,行政更要Bravo Only!
不只藝術,行政更要Bravo Only!
專訪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
文字 廖俊逞
歷經多次定位與組織的變革與調整,第十屆台北藝術節在國際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登台的大師光環下,將於盛夏揭幕。打著“Bravo Only”的口號,執行總監王文儀表示,這樣的定位不只是藝術上的,在藝術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無論是節目選擇、組織管理、對觀眾、甚至對藝術家的服務,都是以這樣的期許出發。
文字 廖俊逞
Q:台北藝術節從過去委外招標的方式,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策劃執行,行政結構上的調整,是否對台北藝術節的主體造成影響?
A:從李永萍上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以來,她就積極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包括組織改革、人事改革,把過去委外招標的台北市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以及今年開辦的藝穗節,轉移到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策劃執行。這樣的改變有幾個用意,首先當然是任何一個藝術節的舉辦,它背後都有一個常設性的團隊,有一筆預算,可以進行規劃,並累積經驗,跟著社會的脈動,調整方向。再加上,因為公部門預算的關係,從議會審核通過預算,內部作業到招標委外,除了時間倉促外,招標不保證是同一個團隊,經驗無法傳承延續。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在一九九八年開始辦理台北藝術節,但因當時基金會設在新聞處下,預算使用沒有經過市議會監督,引發了利益輸送白手套的質疑。之後,在廖咸浩文化局長任內,基金會再度發揮功能,只是當時是把它視為一個民間單位,讓它來標案經營台北藝術村。直到去年,公設財團法人的立法結構完成,有得到法源依據,基金會才開始重新運作,其中包括組織章程的變更、董事的組合和經費運用,一改過去被詬病不經過議會監督的行政程序。
現行的藝術節結構是台北市文化局主辦補助,文化基金會辦理的模式,今年有兩千五百萬的預算,還有一些自籌款,我自己預估應該至少到一千五百萬,主要靠贊助和票房。未來希望突破的是,藝術節的收入或盈餘,能夠比照國際慣例,留在基金會沿用,如此長期累積下,或許依靠補助的比例也會降低,但以一個常設性的組織去經營這樣的一個活動,在國內是相當少見的,宜蘭童玩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還需要努力。
Q:台北藝術節自開辦以來,美學定位上經歷了多次的改變,在廖咸浩局長任內,以「東方前衛」定調,今年則喊出“Bravo Only”,你怎麼看藝術節的定位問題?
A:我認為「東方前衛」是個很好的slogan,當年廖咸浩局長提出這個方向時,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才剛萌芽,擁有深厚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通常都會走上這一條路,在傳統文化上創新,希望因此可以創造更多的市場。在我接下藝術節的行政工作後,我沒有刻意朝這個方向,或刻意不朝這個方向,因為表演藝術界有太多東西可以找尋,目前我們還不想喊出一個美學上的定位。以今年我們提出的“Bravo Only”來說,我想這樣的定位不只是藝術上的,在藝術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無論是節目選擇、組織管理、對觀眾、甚至對藝術家的服務,都是以這樣的期許出發。我從來定位自己為執行總監,而非藝術總監,因為藝術總監需要一定的能力、眼界和具有藝術背景的人,而我自己認為是個很好的藝術行政工作者,如果在行政上Bravo的話,通常活動本身不會太差;但如果節目很優質,行政不Bravo,我認為那會是很大的缺憾。
圖說-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台北藝術節 提供)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87期)
- Jun 30 Mon 2008 15:43
不景氣下的期待
文字 黎家齊
漲!漲!漲!無論是油價、電價、菜價……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不段攀升,讓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不禁要多看標價兩眼。而離「民生必需」最遠的表演藝術產業,自然也難逃此劫,多檔演出皆因售票狀況不佳而宣告停演。但是這個現象只是受這陣子不景氣的影響而產生的短期陣痛?還是長久以來所積累而成的問題?藝術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隊又該如何因應?而他們又期待政府如何出手?本期的焦點專題,就是針對以上的問題,為各位讀者全面的剖析。
雖然在一片漲聲之中,表演藝術界氣氛低迷,但令人欣慰的是邁入第十屆的台北藝術節,經過多次組織變革與定位調整後,終於,今年的策展方向上回歸藝術層面考量,其所挑選的十檔國內外節目,均說是可圈可點,令人期待。其中,以崛起於上個世紀六○年代的意象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訪台,最讓觀眾引頸企盼。在經過將近半個世紀後,我們終於得以親炙大師丰采。對東方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羅伯.威爾森,近來頻繁和台灣進行跨文化交流,明年更將由兩廳院製作,與台灣京劇界第一名角魏海敏合作《歐蘭朵》,本刊將有第一手的深入追蹤報導。
另外,香港劇場導演胡恩威分別以佛教和建築入戲的《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來自智利的電影劇場改編自文學的《黑暗裡有光》,都是台灣觀眾陌生,但策展人眼中值得「Bravo」的作品。或許一如策展人所說,藝術節的經營和操作是最容易的,因為永遠可以找到很棒的節目,但如何在已經擁有多元創意,很好的創作能力和藝術產出的台北,打造一個兼具美學品味與城市特色的藝術節,確實是一大挑戰。
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品牌,兩廳院的旗艦計畫首部曲《黑鬚馬偕—福爾摩沙信簡》即將於十一月隆重登場,本刊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為讀者揭開這部重量級製作的台前幕後。本期專訪音樂顧問朱蕙心,暢談以她累積長達十餘年的豐厚音樂資歷,如何在這部以台語演唱為主的歌劇中,在歌者和指揮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五月底,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的現代作曲大師,高齡七十五歲的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首度到台灣親自指揮NSO,本刊特別在他百忙行程中,爭取到專訪機會,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另一位丑劇大師斯拉法雖然不克親自來台演出《下雪了》,但本刊透過越洋專訪遠在巴黎的他,如何藉著丑劇傳達出更具深刻哲思的舞台與人生。
- Jun 25 Wed 2008 12:45
世紀當代舞團《三十型男之同床異夢》
- Jun 24 Tue 2008 22:57
從小提琴神童到聯合國和平大使
- Jun 23 Mon 2008 12:51
沒有皇帝的歌仔戲舞台
- Jun 21 Sat 2008 12:00
《獅子王》台前幕後大解密/當迪士尼碰到百老匯
- May 19 Mon 2008 10:20
從零起步,「打」出獨一無二!
從「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看藝術節的品牌經營
二○○八年五月,第六屆台北國際打擊樂節(TIPC)即將展開,在這樣不景氣的年代,台北國際打擊樂節能以民間主辦之姿,昂首走過十八年,格外引人注目。台北打擊樂節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典型,幾乎無法被複製拷貝的品牌呢?本文藉由TIPC的創立過程、內在特色與故事,探討藝術節品牌經營的成功模式。
- May 18 Sun 2008 10:18
她們何時在劇場當家?
女人的劇場史
雖然在父權社會的壓抑下,女性的劇場活動看似起步甚晚,但其實從希臘羅馬時期的啞劇女丑,隱匿在廳房院落、沙龍世界的女劇人,女性並未放棄「被看見」。直到一九六○年代隨著婦女解放運動,女性劇場也邁開自己的腳步,在台前幕後創造自己的創意場域,而今更是百花齊放、多采多姿,令人難以想像,怎能有一個沒有女人的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