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7期封面
文字 周素玲

環境劇場吸引人的不只是其創作,更重要的是它與環境場域的特殊性結合,環境使得作品更鮮活,觀眾由被動的單純觀賞變為主動選擇欣賞的面向、方式及角度,外在因素的多元性不斷刺激創作者的最大能耐及可能性,然而在這工作的歷程中,創作者也隨著成長及進步。

文字、圖片提供 周素玲 高雄市左營高中舞蹈班老師

在高雄市的東北角,隔著三多路及澄清路與高雄縣鳳山市相比鄰的一片廣達六十七公項的土地,隔著圍牆高雄人都知道那是片軍事用地叫做衛武營。現在它是附近居民散步休憩的地方,也是許多藝術團隊演出的表演場所。

目前籌備處辦公室(267棟)外頭面對著一片綠茵草地及營區內最珍貴的榕樹群,這一群榕樹也是勇奪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設計規劃評比第一名,來自荷蘭的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的法蘭馨.侯班建築師之設計概念來源,法蘭馨的作品將這區榕樹的意念融入了整個建築中,在空間上與地景結合,設計出具有流動感的前衛新穎藝術中心造型。傍著榕樹群的綠草地上目前搭建著一個戶外的舞台,固定提供戶外的露天演出,在週六、日的午後,涼風習習,映著落日的餘暉,在心理上及生理上皆是個莫大的享受。因此,當籌備處提出希望左中舞蹈班的同學來此演出時,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念頭就是結合此處特色的「環境劇場演出」,讓舞蹈進入一般的生活,讓觀賞舞蹈成為休閒的一部分,讓自然環境成為創作的主體。在九七年十月的演出的這場環境劇場演出的確帶來了雙重的視覺饗宴,給予各方人士非常不同的感官享受,認識了舞蹈的美麗也體認了環境的優雅。

與環境相生同在的舞蹈演出

「環境劇場」(Site-Specific Theater)的表演方式源自於一九六○年代,Site-Specific Theater這個用語從荷蘭語翻譯過來,它代表兩種意思,一是“lokatie theater”意指為一個特定地點創作的演出,另一個是“theater op lokatie”,表示以一個特定地點為表演舞台的演出(註1)。美國表演學者理察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1934-)為「環境劇場」的理論建構者(註2),謝喜納的「環境劇場」指的是在非常規性的表演空間中上演的劇場作品,而他最初實踐這種劇場的地方,正是他以廢車場所改裝而成的小劇場,用今天的用語來說,就是一種「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註3)。戶外的環境劇場藝術通常包含結合在地雕塑元素的景觀藝術,這種藝術也可稱為(Environmental Art),而以此特定環境創作的舞蹈演出則為Site-specific dance,此類舞蹈因此環境創作也只在此特定的地方展演,其創意源自於此環境獨一無二的特色及文化或歷史、社會、地理、建築背景的研究了解,創作或是為發展環境內在的意涵,或展現其環境特質(註4)。

左中舞蹈班在衛武營的這場演出,基本上是依空間的各項元素來編創,或是運用空間及其相關元素,或是因該場域所發想出的創作靈感及故事,或是依該場域空間的特定物所設計的動作組合。因是戶外演出,當然也要將氣候因素考慮在創作範圍內,另外觀賞者的位置面向及觀賞的方式,也是重要之考量,鍾明德於《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一書提及:「所有的空間都是表演區域,同時,所有的空間也可以作為觀賞的區域。」(註5)因學生們選定九個場域創作及演出,因此,如何引導觀眾行進以欣賞各個舞作,也是整個演出製作必要的設計。左中舞蹈班為鼓勵學生在學術科多元面向的汲取、優異身體潛能的激發、舞蹈專業基礎的奠定下,每年均定期辦理環境劇場演出。運用與生俱有的創意發想,結合環境的元素,以張力十足的豐富肢體,來啟發生動有趣的主題及創造現有環境的多元性及藝術的發展性,期能創造出各式不同風格與形式的舞蹈,以及對環境的新認知,每年定期於三月份在左中校園辦理「環境劇場」演出,邀請全校師生自由參與觀賞,一方面讓舞蹈班同學們強化創作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讓全體師生在欣賞演出同時,對校園有更多的體認及感覺,這一次因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的邀約而將創作空間跨出了左中校園,也產生了更大的效益。

(本專欄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與表演藝術雜誌共同策劃)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19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